林老先生正在雕刻儺技儺戲面具
貴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思州儺技儺戲面具雕刻技藝優秀繼承人林興祥老先生,四十余載鍥而不舍,作品無數,接受過中央電視臺采訪,家人稱他雕癡,行內尊他大師……只要一塊木板、樹根或一顆石頭落到他手里,經過他精雕細刻后,就會變成龍、蛇、龜、鳥,而且個個栩栩如生。不過,對他來說,拿手的作品多以思州儺技儺戲面具為主。
近日,筆者來到岑鞏縣新興縣城林老先生家對其進行了采訪。推門進去,客廳的地板上擺滿了大銼、小銼、鋸子、斧子近百種雕刻工具,茶幾上擺放著新雕好的儺神爺、儺神娘、報子、判官等儺戲中的人物面具10余個。
談起自己40余載雕刻年華,林老先生滔滔不絕:從上小學二年級開始就迷上了繪畫和雕刻,1968年初中畢業后下鄉當了知青,當時就開始為生產隊雕印章和印版,而且還小有名氣。1973年上半年,林老先生被派到該縣龍田鎮保坡農場當民工,繁重的工作之余,仍然抽時間繼續從事雕刻技藝;下半年,開始從事思州石硯雕刻,與周樹南、申岑生、金繼新四人花了一年多時間,雕刻了岑鞏縣建國以來第一批銷往國外的120方思州石硯。
林老先生說,據當時的岑鞏縣石硯廠廠長周樹南講,“1973年上半年的一天,周總理陪同日本訪華團客人,在北京參觀故宮博物院時,一位日本書法家看見一塊石硯,愛不釋手。說他過去買過這種石硯,并希望還能夠買到它。周總理翻過石硯背面一看,上面刻有“思州周”三字,這就是貴州岑鞏縣的思州石硯。周總理隨即指示有關部門了解生產情況,要求盡快恢復生產。在周總理的關懷下,岑鞏縣建立了“岑鞏縣石硯廠”( 后來改名為岑鞏縣工藝美術廠),當時在該縣思旸城關小學教書的周樹南藝人,被調進廠里負責傳授技藝,培養藝徒,邊建廠邊生產。1974年第一批產品參加廣州交易會展出,受到國內外客戶的歡迎,并訂購了120方硯臺,型號長30厘米,寬20厘米,厚5厘米,圖案為“雙鳳朝陽”,定價80元∕方。
1977年,林老先生參加工作后,利用工作之余,主要從事人物雕刻。其作品被當地群眾或部門收藏,或被外來商人、游客轉賣到北京、上海、陜西等地,有的據說還賣到了日本、澳大利亞、泰國、印度尼西亞等國,倍受買價親睞。“1996年,自己加工的一個鳥籠在廣交會上以4千元的價格被買走,而當時名牌彩色電視機才賣到2千多元,自己的工資也才95元∕月。”林老先生說,2007年,一位澳大利亞游客游一次性從他那買走了8個儺面具價值5千余元。
1998年林老先生退休后,把主要的精力和時間都花在了雕刻工藝上。“雕刻對他來說是一種享受,已經成為了他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談起老先生癡迷雕刻的事,其的妻子舒玉芝老人說,“每天早上5點過鐘就起床,我就是有點擔心這樣會吵了樓上樓下和左鄰右舍。”
看著茶幾上的儺面具,林老先生有自己的想法:自己年近古稀,又有退休工資,只要那個想學,都會無償地教他,希望能有更多的人從事雕刻藝術,把思州文化發揚光大。(楊政權)
林老先生展示自己雕刻的儺神爺和儺神娘
文化鏈接:
貴州省岑鞏縣古稱思州,思州儺創始于東漢永壽元年 (155年),至今已有1800多年的歷史,是一種集戲劇、技藝表演等活動于一身的宗教儀式,保持了古代宮廷儺戲的特點,為人祈福免災,酬神了愿,娛人娛神,又稱“喜樂神”。其表演形式極具地方特色,整個表演活動分為法事表演、儺技表演、正戲表演三大部分。思州儺供奉東山圣公為“儺神爺”,南岳圣母為“儺神娘”。劇中的角色有報子、八郎、春官、判官、魔鬼、打卦、鐵匠、仙鋒、土地、笑和尚、癟口龍神等,是古思州人民智慧的結晶,被譽為“現代戲劇的活化石”。
近年來,該縣大力挖掘和開發原生態少數民族文化,思州儺技儺戲得到了很好的傳承、保護和發展,曾先后多次被邀請到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地和韓國、日本等國演出。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