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jù)中國新聞網(wǎng)消息 在貴州省從江縣翠里瑤族鄉(xiāng)擺翁村,歷來有 “嫁郎”的習俗。瑤家人稱這種男方“上門”入贅女方家的婚俗為“嫁郎”。在瑤家,凡有兩個以上男孩的人家,都樂于讓自己的孩子去上門。
在擺翁村,“嫁郎”和嫁女都一樣隆重風光,按當?shù)仫L俗,出嫁接親儀式多在午夜凌晨進行。
凌晨零點,春寒料峭中,等待娶郎的“新娘”身著民族盛裝,在伴娘等親戚的陪同下來到男方家接“新郎”趙金萬。嗩吶聲、鑼鼓聲,伴隨著鞭炮轟鳴聲,拉開瑤家“嫁郎”儀式的序幕。新郎的父親趙元生告訴記者:“嫁郎嫁女都一樣,我們都一樣準備嫁妝。我大兒子已經(jīng)娶媳婦,老二與女友自由戀愛,女方那邊沒有男孩,嫁過那邊去幫忙照顧那邊的父母,我很支持。”
走廊上,親戚們正在忙著搬運“嫁妝”,摩托車、電冰箱、電視機等生活用品一應(yīng)俱全,整整裝了兩車。新郎的哥哥趙金貴說:“這些嫁妝花去了兩萬多元,老弟說喜歡,我們就買給他,大家都好才是好!”
凌晨2點,神秘的“出嫁”儀式開始,“新郎”的長輩拿手帕牽著“新郎”從臥房出來。走到堂屋,新娘迎上,新娘走前、新郎走后,浩浩蕩蕩的接親隊伍從新郎家出發(fā)。臨行時,趙金萬對自己的父母說,無論生活在哪里,今后都會孝敬雙方父母。
一路的鞭炮、煙花、鑼鼓,等到了“新娘”家已是凌晨4時。拜堂儀式開始,按照習俗,“新郎”嫁過來要在陰陽先生的主持下行12拜,與“新娘”一起拜夫妻和美等。拜堂后,新郎就改“趙”姓跟女方“鄧”姓,正式成為鄧家一員。
25歲的趙金萬在深圳一家汽車公司重鑄車間工作,每個月有兩千多元的收入。23歲的新娘鄧銀燕,現(xiàn)在東莞一家電子廠打工,每個月同樣也有兩千多元的收入。對于讀過中專,在外工作生活過的趙金萬自愿“嫁”到女方家,他的朋友頗感疑惑。
趙金萬說,他和鄧銀燕從小相識,后來到廣東打工,但兩地分離并沒有影響他們的感情,一直相親相愛。
“我們時常想念家鄉(xiāng)的一山一水,一花一木,更牽掛家里的親人。”新娘鄧銀燕告訴中新社記者,自己的父親是“雙女戶”,姐姐已出嫁成家,她深知自己肩上照顧父母、養(yǎng)老盡孝的責任。雖然也有很多男生向她表達愛慕之情,但她心中已認定了“招婿上門”這個貴州東南部瑤鄉(xiāng)習俗,默默定了兩個條件:男方家里必須是兩個或以上男孩,同時男方要愿意嫁過來。
在兩人交往之初,鄧銀燕就跟趙金萬提過“招婿”的條件,趙金萬家里還有哥哥,正符合條件,加上都是同村人,都了解和認同“招婿”和“嫁郎”習俗,兩個年輕人很快就墜入愛河。如今,他們兩口子決定等開春后再一起南下打工,趙金萬說:“趁年輕出去多掙點錢,以后回家搞生意養(yǎng)家糊口,照顧父母。”
目前,擺翁村共有“嫁郎”26人,“嫁郎”都是自由戀愛自愿出嫁,瑤族同胞對此都保持著平常心態(tài),沒有對他們表示歧視。擺翁村村長趙元復(fù)告訴記者:“這26名‘嫁郎’人人婚姻幸福美滿,兒孫滿堂,年齡最大的已70多歲了。”(楊光攀 張安安)
凡本網(wǎng)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quán)或有權(quán)使用的作品,未經(jīng)本網(wǎng)授權(quán)不得轉(zhuǎn)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jīng)本網(wǎng)授權(quán)使用作品的,應(yīng)在授權(quán)范圍內(nèi)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wǎng)將追究其相關(guān)法律責任。
凡本網(wǎng)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zhuǎn)載自其它媒體,轉(zhuǎn)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wǎng)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