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經濟工作總要求:穩中提速、趕超進位
廖少華李飛躍作重要講話 羅亮權楊正明楊華昌等出席
●以“穩中提速、趕超進位”為總要求
●突出實施“工業強州、城鎮帶州、旅游活州”三個戰略重點
●著力擴大投資規模,著力加快園區發展,著力推進項目建設,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積極推進改革創新,進一步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大力發展民營經濟
1月5日至6日,州委、州政府在凱里召開全州經濟工作會議,深入貫徹落實中央和全省經濟工作會議精神,分析當前經濟形勢,總結2011年經濟工作,部署2012年經濟工作,動員全州上下進一步認清形勢,解放思想、振奮精神、搶抓機遇,敢闖新路、敢于突破、敢于勝利,為建設美好黔東南而努力奮斗。
州委書記廖少華,州長李飛躍作重要講話。州人大常委會主任羅亮權,州政協主席楊正明,州委副書記楊華昌,州委常委馮仕文、黃遠良、耿生茂、趙至敏、張文強、唐官瑩,州人大常委會、州政府、州政協領導班子成員,州法院、州檢察院,凱里軍分區,州武警支隊、消防支隊主要負責同志出席會議。會議由州委副書記楊華昌,州委常委、州委秘書長耿生茂分別主持。
會議指出,去年我州增比進位的顯著成效,極大地增強了我們加速發展的信心和決心。2011年,全州上下高舉“發展、團結、奮斗”的旗幟,圍繞“加速發展、加快轉型、奮力趕超、推動跨越”主基調,突出實施“工業強州、城鎮帶州、旅游活州”三個戰略重點,努力克服自然災害頻發、宏觀經濟形勢趨緊、通脹壓力加大等不利影響,全力以赴建園區、促招商、抓項目、擴投資,全州經濟持續高位運行。在全省經濟發展增比進位綜合測評預測排位從2010年的第4位上升到去年的第2位;全部工業增加值增速排第1位;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速排第2位,上升1位;財政一般預算收入上升到第5位,增速排第1位,上升2位;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速排第2委,上升3位;旅游總收入增速排第3位,上升6位。去年的加速發展,不僅實現了“十二五”良好開局,同時為實現“十二五”規劃目標奠定了堅實基礎。
會議指出,我州經濟社會發展能夠取得這樣的好成績,最主要的有五條:一是全省各地加速發展、增比進位的態勢營造了良好環境;二是全州上下自加壓力、奮力趕超的精神形成了強大動力;三是州委州政府結合實際、揚長補短的舉措提升了發展成效;四是各級各部門改革創新、大膽突破的勇氣增強了發展活力;五是廣大干部善于學習、勇于借鑒的作風提高了發展能力。一年來,全州經濟社會加速發展的實踐證明,在經濟基礎薄弱、發展相對滯后的情況下,只要我們團結一心、奮勇拼搏,完全能夠實現加速發展和增比進位,極大地增強我們加速發展的信心和決心。
會議指出,在經濟基礎薄弱、發展相對滯后的情況下,我州能夠實現加速發展和增比進位,極大地增強了我們加速發展的信心和決心。實踐充分證明,我州有一支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斗、特別能奉獻、特別能攻堅的干部隊伍,只要我們思想統一、團結一心、目標明確、信心堅定、奮勇拼搏,就一定能夠實現經濟社會發展的趕超進位,就一定能在全省發展格局中占有重要地位,也一定能實現跨越發展后來居上。
會議強調,做好今年的經濟工作,要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以"穩中提速、趕超進位"為總要求,突出實施“工業強州、城鎮帶州、旅游活州”三個戰略重點,著力擴大投資規模,著力加快園區發展,著力推進項目建設,著力改善和保障民生,積極推進改革創新,進一步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大力發展民營經濟,為建設美好黔東南而努力奮斗。
會議強調,今年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是:地區生產總值增長16%,其中第一產業增長8%,第二產業增長22%。第三產業增長16%;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30%以上;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50%以上,其中工業投資占40%以上;財政總收入增長25%以上,一般預算收入增長30%以上;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20%;實際利用外資增長30%,引進省外到位資金增長30%,外貿進出口總額增長20%,民營經濟占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45%;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16%,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18%;城鎮新增就業3.5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2%以內;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6.5‰以內;居民消費價格指數控制在4%左右;完成省下達的節能減排任務。
會議強調,今年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工作目標是:生產總值增長20%,其中第一產業增長10%,第二產業增長28%,第三產業增長18%;財政總收入力爭突破90億元,一般預算收入增長45%以上;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力爭完成800億元;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50%左右;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18%左右,農民純收入增長20%左右;城鎮新增就業5萬人左右。
會議強調,“穩中提速”的核心是提速,只有在一個較長的時間內保持提速才能鞏固當前良好的發展態勢,才能夠穩住增比升位的大好局面,才能在創造"貴州速度"的激烈競爭中有所作為;“趕超進位”的關鍵在趕超,衡量今年發展的總量指標要努力縮小差距,力爭排位前移。在我州加快發展的同時,省內其他市州地也在競相發展、加快發展,我州大多數經濟主體指標在總量上仍處于全省中下水平,發展增比進位的形勢十分嚴峻,前有標兵,后有追兵,不進則退,慢進也是退,我們必須穩住當前全州高位運行的經濟發展速度和各項經濟指標大幅增長的良好態勢,堅持當前加速發展不動搖,進一步提高發展速度,進一步擴大經濟總量,進一步實現增比進位,在今年全省的增比進位中繼續保持排位靠前的格局。
會議強調,做好今年的經濟工作,各級各部門一定要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州委、州政府對經濟工作的要求和部署上來,突出重點、抓住關鍵,進一步堅定加速發展、趕超進位的信心,扭住發展目標不動搖,搶抓機遇、迎接挑戰,自加壓力、奮力趕超,全力推動經濟又好又快更好更快發展。
會議強調,今年要著力抓好八個方面的工作。第一,強力推動固定資產投資大幅增長,以超常規的舉措抓好重點項目建設。第二,大力推進工業發展提速增效,全面抓好擴大工業總量和優化工業結構雙重任務的落實。第三,以加快農業結構調整和增加農民收入為核心,進一步加大力度做好“三農”工作和打好扶貧攻堅總體戰。第四,以凱麻一體化建設為龍頭加快城鎮化進程,在統籌城鄉發展上取得新突破。第五,加快建設文化旅游大州步伐,全面提升以旅游業為重點的服務業發展水平。第六,進一步擴大招商引資規模,爭取發展開放型經濟邁出重大步伐。第七,加大力度推進社會管理創新,大力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第八,堅持人民至上、民生優先的執政理念,加大力度實施十大民生工程。
會議強調,2011年的實踐證明,解放思想、振奮精神是我們保持工作活力的源泉。過去沒有做的,不等于現在不能做;過去干不成的,不等于現在干不成。各級領導干部既要解放思想、更新觀念,善于學習、善于研究、善于實踐,又要始終保持積極進取、奮發有為的精神狀態,進一步弘揚“三敢”精神,樹雄心、立壯志,開足馬力、迎難而上,大力推動經濟更好更快發展。要深入開展“創先爭優”、“四幫四促”、“三個建設年”、“三力”建設和干部下基層活動等活動,堅決治理影響黨群干群關系的問題,堅決搬掉阻礙科學發展的絆腳石,嚴厲打擊破壞投資環境、不作為亂作為等行為。要始終堅持"兩個務必",大興求真務實之風,問政于民、問需于民、問計于民,始終做到全神貫注抓落實、“干”字當頭抓發展,以作風建設的大成效促進經濟大發展。要切實強化黨風廉政建設,切實防止“經濟搞上去、干部倒下來”的現象發生。
會議強調,要堅持憑實績用人,樹立良好的選人用人導向。注重使用推動發展有力、維護穩定得當、保障民生有效的干部,堅持和完善以發展特別是完成生產總值、財政收入、固定資產投資等體現發展能力為核心的干部考核辦法,堅持“賽場選馬”,把園區建設、工業發展、文化旅游發展、招商引資等作為磨礪和檢驗干部的主戰場,讓能干事、肯干事、干成事的干部脫穎而出,突破"論資排輩、唯結構論和能上不能下"等不科學用人觀,加強督促檢查,不斷強化激勵約束,大力建設發展型班子和干部隊伍。
會議強調,要加強輿論引導,圍繞發展大局抓好宣傳引導,唱響主旋律、打好主動仗,大力營造與加速發展相適應的輿論環境,以正確的輿論教育、引導、鼓舞、激勵廣大干部群眾,增強全州廣大黨員領導干部和各族群眾推動經濟社會提速發展的信心決心,為穩中提速、趕超進位營造濃厚輿論氛圍。繼續加大對外宣傳力度,除繼續宣傳良好的自然生態、濃郁的原生態民族文化以外,還要加大對我州發展優勢、發展成效、發展經驗等全方位宣傳力度。
會議強調,各級各部門要圍繞州委、州政府明確今年全州經濟社會發展的工作目標,抓緊謀劃第一季度經濟工作,真正把發展速度提高起來,要扎實抓好工業經濟和園區的建設、項目建設、財稅金融、農業農村工作、民生保障等工作,要在強化目標管理、強化要素保障、強化工作創新、強化作風改進、強化典型推動等五個方面上下工夫,促進各項工作抓好落實,確保第一季度全州經濟實現“開門紅”。
會議強調,春節即將來臨,各級領導干部要沉下身子,深入基層、深入一線、深入群眾,精心組織好春運,開展好豐富多彩、健康向上的群眾文化生活,營造濃厚的節日氛圍。特別是要關心困難群眾生產生活,幫助解決好受災群眾、困難企業職工、社會弱勢群體的困難和問題,組織好送溫暖活動,把黨和政府的關懷送到千家萬戶,讓群眾過上歡樂、祥和的節日。
會議號召,全州各族干部群眾緊密團結在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周圍,深入學習貫徹中央、省經濟工作會議精神,緊緊圍繞建設美好黔東南的宏偉藍圖,解放思想、振奮精神、搶抓機遇,敢闖新路、敢于突破、敢于勝利,在更好更快發展中趕超進位,以優異的成績迎接黨的十八大和省第十一次黨代會勝利召開。
州工信委、州國土資源局、爐碧經濟開發區、金鐘經濟開發區、凱里市、岑鞏縣、貴州其亞鋁業有限公司、貴州青酒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在會上分別作了交流發言。
參加會議的還有:各縣(市)黨政負責人,州紀委常委;州委各部委、州人大各專門委員會、州政府各工作部門、州政協各專門委員會,州屬高等院校、州直企事業單位負責人、各人民團體,中央和省在凱有關單位、州駐外辦事處、州管企業主要負責同志;各縣(市)園區負責人,各縣(市、區)發改局長、招商局長,及全州規模以上企業負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