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新路:工業經濟增速全省第一
要想踏上新型工業化、城鎮化道路,并不是件容易事,但在這一眾人注目的問題上,黔東南州通過創新工作機制、加強協調服務,同樣做得風聲水起。
去年,在持續干旱限電、市場行情走低等不利因素影響下,黔東南也未受到了較大波及,讓人意外的是,該州工業經濟卻保持平穩運行,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近30%,增速全省第一。
“主要是快速反應、及時調度。”面對逆勢創下好成績的局面,該州有關負責人給記者詳細介紹起起他們的成功之路。
一方面,該州申報了省企業改擴建和結構調整等專項扶持資金共39項,項目總投資55.23億元;組織申報財政專項扶持資金項目117個,獲準扶持項目68個,獲得扶持資金10199萬元。與此同時,黔東南州加大推進全州高載能企業的技改升級力度,完成了恒盛硅業、西秀冶金、億祥礦業、薪源冶金、亞華錳聯等公司的整合,并獲得國家行業準入,成為黔東南州工業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
另一面,加速推進全州園區基礎設施建設,使之成為企業發展的“洼地”。目前,已有13個園區完成了總規,并獲省經信委評審通過,爐碧、金鐘、洛貫還被批準成為省級經濟開發區。園區完成工業總產值200億元,增加值56億元;完成固定資產投資55億元,園區經濟已經成為全州主要的經濟主體。
就拿引起全省關注的爐山工業園區來說,2011年7月,爐山工業園區升格為省級經濟開發區、并納入全省10個千億元工業園區進行打造。到去年底,園區共落戶企業36戶,項目總投資達350億元以上。
其中,亞鋁業在爐山工業園區累計投資達31億元。項目順利投產后,將年產120萬噸氫氧化鋁和80萬噸氧化鋁,可實現年銷售收入30億元,利稅8億元,就業人數將達1200人。該公司計劃在“十二五”期間再投資100億元,形成年產值200億元以上、利稅30億元以上的規模,提供就業崗位3500人,在爐山工業園區將崛起一個全新的鋁工業基地。
工業園區令人注目,大型企業收獲也很可觀。記者從青酒集團了解到,去年,該集團實現銷售收入3.6億元,上交國家稅金8456.7萬元,分別比去年同期增了33.33%和33.61%,并呈現出“增速加快、投資增加、實力增強”的良好態勢。
搶機遇:奮力加速奔向新目標
時下,中央、省對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發展支持力度加大,在此大好時機下,國務院又專門制定出臺了《國務院關于進一步促進貴州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的若干意見》。其中,多項利好政策無疑給正處于發展中的黔東南州,送來了“加速器”和加快發展政策平臺。
千載難逢的機遇面前,黔東南更是緊緊抓住不放,準備奮力加速奔向新目標。
黔東南州州長李飛躍說,今后五年,在全面完成和超額完成“十二五”規劃目標的基礎上,力爭本屆政府任期內實現更高目標。在經濟實力上,力爭生產總值突破1000億元;財政總收入力爭達到200億元,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4000億元以上。在結構調整上,第一產業增加值占生產總值的比重調整到10%左右;第二產業占比提高到45%左右,第三產業占比穩定在45%以上,城鎮化率力爭達到40%。
目標數字誘人,到底該如何實現才是關鍵所在。
對此,李飛躍表示,首先,將強力實施工業強州戰略,在做大工業總量和優化工業結構上實現重大突破。把加快工業化作為推動經濟高速增長的首要任務,改造提升現有企業,著力培育優勢產業,加快發展新興產業,構建具有特色的現代產業體系。
其次,加快實施城鎮帶州戰略,把擴大城鎮規模與提高城鎮品位結合起來,力爭城鎮化率每年提高2個百分點。五年內凱里建成區面積擴大到80平方公里以上,城鎮人口達到60萬人以上,經濟總量占全州50%左右。推動鎮遠、黎平、榕江、天柱撤縣建市。
最后,在建設文化旅游大州上實現重大突破,緊緊圍繞建設原生態國際旅游目的地,以建設文化旅游發展創新區、國家級旅游度假區、民族文化保護試驗區和鄉村旅游示范帶為抓手,努力把該州建成世界知名、國內一流的旅游目的地。
與此同時,還將全面推進“三化”興“三農”,在打好扶貧攻堅總體戰和發展縣域經濟上實現重大突破。在創新體制機制和發展開放型經濟上實現重大突破。
深化自治州行政體制改革,建立和完善重大資源由市場配置的機制,深化投融資體制改革、財政支出方式改革、事業單位分類、國有企業改革、醫藥衛生體制改革、文化體制改革,努力實現“穩中求快、快中保好,能快則快、又好又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