憑借國家級的扶助戰略,如何走出“富饒的貧困”,或需要在“進中求快”
“我們要縮小和全國的差距,只有一個選項,即加快發展。”龍年春節之后,貴州省長趙克志在北京對《財經》記者說。此時,中央有關加快貴州發展的重要政策正式亮相。
2月13日,《國務院進一步促進貴州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的若干意見》(國發2號文件)新聞發布會在國務院新聞辦公室會議室舉行,貴州的發展首次成為國家戰略進入公眾的視野。貴州省省長趙克志、國家發改委副主任杜鷹、貴州省副省長黃康生出席了新聞發布會,這也是貴州在國新辦新聞發布會平臺上的首次“亮相”。
提起貴州,不免讓人想起“天無三日晴,地無三里平,人無三分銀”這三句老話。縱有國酒茅臺身價節節高躋身奢侈品,縱有中國第一大瀑布黃果樹瀑布的響溢盛名,很長一段時間以來,貴州仍然未能擺脫“貧困問題最突出的欠發達省份”這一窘境。
中央近年來陸續出臺了一系列支持、促進國內區域經濟發展的規劃意見,但專門出臺促進一個省經濟社會全面發展的綜合性規劃意見并不多見。這也是國發2號文件引人關注的重要原因。此番貴州收獲首個國家戰略,且含金量頗高,可謂意外的驚喜。
扶助全國“短板”
“一開始做規劃的時候,很多人都沒預料到最終批復的文件會有這么多的含金量,也沒有很高的期望,估計國家就出個原則性文件,沒有‘干貨’,沒想到最后出來的效果這么好。”文件起草工作主要參加者、貴州省社科院西部開發研究所所長劉慶和對《財經》記者說。
據《財經》記者了解,很長一段時間以來,貴州省主要領導普遍存在一個觀念,認為貴州的GDP不到全國的1%,沒有必要爭發展政策,中央完全有理由對貴州忽略不計。但也有不同觀點認為,貴州雖然在經濟總量上對國家沒有什么貢獻,“盡吃國家財政”,但貴州是一個有4000萬人口的省區,且是多民族地區。貴州的落后不利于地區穩定,也將拖累中國全面小康的實現。
國發2號文件出臺之前,云南實施“橋頭堡戰略”,四川獲批“成渝經濟區”,重慶坐擁“兩江新區”,貴州是西南地區唯一沒有區域政策支持的省份。有人開玩笑說,中央把我們遺忘了,有人說貴州是“政策塌陷地”,還有人說貴州已被邊緣化。
事實上,中央高層近兩年已經開始重點關注貴州的發展問題。2010年8月以來,包括曾任貴州省委書記的國家主席胡錦濤在內20多位中央領導先后對貴州工作做重要指示,多次批示國家有關部委認真研究貴州發展存在的問題并提出支持發展的政策措施。貴州省委書記栗戰書、省長趙克志親自帶隊赴京向高層匯報,并到有關部委就貴州的重大項目和重要政策訴求等進行匯報銜接,爭取支持。
一位熟悉內情的人士告訴《財經》記者,由于貴州黔西南、黔東南地區是少數民族聚居地,而恰恰這些地方的貧困問題又更為突出,國家給貴州的政策支持本來只是考慮就這些民族地區發展出臺相關支持文件,“因為貴州不是自治區,針對一個省出單獨的全方位支持文件基本上沒有先例”。
“國家規定到2020年全國同步實現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我們通過很多模擬計算最后得出結論,按照貴州的現狀及發展速度來看,如果沒有中央支持單靠貴州自身力量,怎么努力都沒法完成這個目標。”劉慶和認為,這是國家決定出臺支持貴州全省而非僅僅民族地區發展文件的重要原因。
2011年6月,貴州省委書記栗戰書、省長趙克志再次帶隊赴京匯報,爭取國家進一步加大傾斜和支持力度。隨后,由國家發改委牽頭率領41個部門組成聯合調研組,赴貴州進行了為期八天的實地調研。10月,國家發改委召集文件起草組成員,對文件進行補充修改。11月,文件被分送到國家有關部門和單位,起草組根據反饋意見再次修改和完善。最終在12月下旬,文件被上報至國務院。半個月后,文件正式出臺實施。“這樣的速度是很罕見的。”國家發改委西部司有關負責人最近在貴州解讀文件時說。
黔中經濟區作為貴州省內的重點開發區,也將于近期獲得正式“名分”。黔中經濟區盡管已被推到前臺多年,但基本限于貴州省自己喊喊口號,并沒有像兩江新區或成渝經濟區那樣得到更高層面的政策支持。
《財經》記者獲悉,國家發改委將很快于近期發布關于支持黔中經濟區發展的相關文件,而國發2號文件中提到的很多的項目落地和政策都和黔中經濟區有關。
重在差別化政策
國發2號文件提出了財稅、投資、金融、產業、土地、人才和對口支援等七方面的支持政策。按照國家發改委副主任杜鷹的說法,這些政策都比較明確且含金量比較高,是很“給力”的政策。
其中關于實行差別化產業政策的有關規定備受矚目。貴州省委政策研究室決策咨詢專家胡曉登對《財經》記者指出,當前國家對資源加工型行業設置了較高的準入門檻,而貴州相關產業發展剛剛起步,若按照全國“一刀切”的標準,很多產業項目將很難通過審核,“貴州就真的沒救了”。適量放寬部分行業準入限制,對貴州發揮資源優勢,吸引社會投資,承接相關產業轉移以及建設資源深加工基地具有重要意義。
值得注意的是,國務院副總理李克強在最新一期《求是》雜志上撰文指出,“對西部地區一些國家重點開發區域發展特色優勢產業,在嚴格節能環保、確保質量安全、科學合理布局的前提下,實行差別化政策。”
作為重要的“西電東送”基地,以電力工業為主的能源工業是貴州第一大支柱產業。但同樣囿于“市場煤、計劃電”體制障礙,貴州的資源優勢一直沒有充分發揮出來。此次允許貴州率先開展電力價格改革,對貴州進一步發展能源產業無疑是一大利好。
文件規定對貴州當地法人金融機構實施較低的存款準備金率。這是差別存準率首次擴展到區域支持政策上。在貴州省發改委關于國發2號文件的解讀文件中指出,貴州金融發展滯后,難以形成對當地經濟發展的持續有力支撐。“特別是在執行國家緊縮性貨幣政策的過程中,信貸收縮,往往卡住了貴州企業的脖子,這是以往貴州每經歷一次緊縮性宏觀調控與全國的發展差距就拉大一次的重要原因之一。”
貴州扶貧任務一向艱巨。人均地區生產總值與全國平均水平的差距由1999年的4600多元擴大到2010年的1.7萬多元,由相當于西部地區59.3%的水平降為56.8%,不升反降了2.5個百分點。
除了進一步加大中央財政專項扶貧資金對貴州的投入力度,文件還確定東部城市“一對一”結對幫扶貴州欠發達地區。據杜鷹介紹,以前只針對新疆、西藏、青海等省區和一些貧困地區開展對口支援,這次按照要求,“正在協調東部的一些地級市,將來要‘一對一’地對口支援貴州一個市州。”
《財經》記者獲悉,當初起草文件時,本來設想的是爭取東部發達地區1‰到3‰的財政收入對口支援貴州,但這種“輸血式”扶貧對于發達地區城市來說缺乏內生動力難以持久。而這次對口幫扶的特點是“造血式”扶貧,是一個雙贏的制度設計。“比如共建產業園區,貴州能發揮資源豐富和勞動力充沛的優勢,東部地區則發揮資金充足和管理技術先進的優勢,兩者優勢結合,共同分享發展成果。”劉慶和說。
2月14日,新聞發布會后第二天,貴州省與深圳市簽署對口合作發展框架協議。此前深圳是通過無償資金捐助等方式幫扶貴州。此次根據協議,深圳市除了繼續每年由市區兩級財政和國有企業安排相應資金支持貴州扶貧開發之外,還將鼓勵深圳企業將其資金、技術、管理優勢與貴州資源和勞動力優勢結合,到貴州投資興業,參與工業園區建設,實現產業梯度轉移。貴州省委書記栗戰書表示,扶貧重在“扶智”,希望深圳多給貴州輸入“軟智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