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財政
促進人民幸福的經濟增長
貧困與落后仍然是貴州最主要的矛盾。
但是,改善民生不能“摳門”,要舍得花錢。貴州要實現的經濟增長,一定是有效益、能夠改善民生、能夠帶給人民幸福的增長,一定是符合科學發展觀要求的經濟發展,這才是我們的終極目的。
省委書記栗戰書擲地有聲的話語,凸顯出以人為本、執政為民的理念。
改善民生始終是貴州省委、省政府最為掛念的重大問題。
舍得花錢,把錢花在刀刃上,重點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問題,2011年,我省“十大民生工程”完成投資650億元。財政收入的“半壁河山”,實實在在的“真金白銀”,換來的是一個個民生項目的實施推進,換來的是城鄉人民生活的大力改善。
堅持以發展惠民生,走包容性增長和共享式發展之路,落實“民生財政”、“民生預算”,不斷加大民生投入。“十二五”期間,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實現經濟社會發展歷史性跨越的宏偉目標,切實改善民生被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2012年1月,省十一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上,趙克志省長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繼續實施“十大民生工程”,計劃總投資900億元,其中省級財政安排107億元,比上年增加20.1億元。
經濟增長為“民生財政”、“民生預算”打牢基礎,隨著工業強省和城鎮化帶動兩大戰略的實施,2011年,我省經濟增長15%,創造了20多年來的最高增速。經濟的高速增長、日漸寬裕的財政財力,正為改善民生不斷鼓足“錢包”。
制度創新為“民生財政”、“民生預算”注入活力,省委書記栗戰書指出,“民生財政”、“民生預算”是一個系統工程,最根本的是要向制度創新要資金,需要不斷創新資金籌集機制,創新項目整合機制,創新幫扶機制。
隨著“民生財政”、“民生預算”的實施,民生理念不斷延展,民生內涵不斷豐富——不僅要溫飽,更追求幸福,不僅要生存,更關注發展。發展與民生相輔相成、相互促進,“民生財政”、“民生預算”不僅讓百姓享受豐盛的“民生大餐”,更為貴州經濟社會發展筑就起飛的跑道。
民生工程
打響發展惠民攻堅戰
把增加城鄉居民收入作為最核心的民生,把群眾脫貧致富作為最突出的民生,把農村危房改造作為最急迫的民生,把教育作為最長遠的民生,把社會保障作為最普遍的民生,把就業作為最根本的民生, “十二五”,創建“民生貴州”的戰略構想已然明確:
——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民人均純收入年均分別實際增長10%以上;
——實現城鎮新增就業135萬人以上,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5%以內;
——優先發展教育事業,推動各級各類教育發展邁上新臺階;
—— 2012年實現全部鄉鎮通油路;
——2014年完成剩余132萬戶農村危房改造,讓1300萬農村群眾喝上安全水……
一張張民生賬單,是發展惠民的最好注解,是“背水一戰”的決心和勇氣。
省委書記栗戰書坦陳:“由于各種原因,貴州留下了巨大的民生歷史欠賬。”
“十二五”開局之年,我省強力啟動“十大民生工程”,以民生帶發展、以民生促和諧,以民生改善凝聚民心,以民心凝聚發展合力,打響了補足“民生短腿”,創造“民生貴州”的攻堅戰。
一系列亮麗的“民生數字”,見證“十大民生工程”結出的豐碩成果。
——去年,我省新建、改擴建300所鄉鎮和街道辦事處公辦幼兒園。實現農村中小學校校有食堂,發放農村家庭生活困難寄宿生生活費補助7.58億元。
——去年,我省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率達到97.1%,人口預期壽命達到73.45歲,接近全國平均水平。
——去年,我省城鎮新增就業28萬人,比上年多增6.1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3.7%。
——去年,城市低保和農村低保保障標準分別提高19.8%和14%,企業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月人均增加180元。新農保試點縣增加到77個。向城鄉低保對象、農村五保供養對象等特殊群體發放了8.89億元臨時價格補貼。
——去年,我省完成農村危房改造40.3萬戶,新開工建設城鎮保障性住房、改造各類棚戶區(危舊房)23.96萬套(含貨幣安置),新增廉租住房租賃補貼4.61萬戶。
改善民生沒有終點。今年1月,省十一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上,趙克志省長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繼續實施“十大民生工程”,重點辦好“十六件民生實事”。
實施“十大民生工程”,察民情、暖民心,解民憂、脫民困,作為“發展惠民”這一執政理念的實踐路徑,“十大民生工程”正在帶來社會公共服務、百姓生活質量和幸福感的普遍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