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國民族報消息 5月27日至28日,2012“中國·貴州·凱里苗族文化論壇”在貴州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凱里市舉辦。來自貴州、北京、云南、四川等多個省市的110名苗族文化專家學者,圍繞苗族文化發展、傳統文化、歷史文化、生態文化等多個主題進行了交流討論并達成“凱里共識”。
突圍困境,需要創新
貴州凱里是擁有苗族人口最多的城市,苗族人口所占比例高,文化底蘊最深厚,在這里舉辦苗族文化論壇具有特殊意義。
“苗族文化主要是非物質文化遺產,需要靠一代代人來傳承和發展,但現在很多年輕人都出去打工了,苗族文化后繼無人,發展面臨前所未有的困境。”貴州省苗學會常務副會長楊貞杰表示,“論壇召開的目的就是要引起人們對苗族文化的重視,進而解決如何傳承的問題,再在此基礎上進行創新和發展。”
長期進行《苗族古歌》研究的清華大學教師羅丹陽對苗族文化的傳承困境感觸頗深。她介紹,很多掌握《苗族古歌》的傳承人年事已高,而在市場經濟的沖擊下,很多苗族青年選擇外出務工,致使傳承面臨嚴重的問題。“保護苗族文化傳承,關鍵是要保護傳承人。”羅丹陽說,“只有給予苗族文化傳承人一定的物質支持,建立相應的激勵機制,才能鼓勵他們傳授自己所掌握的苗族文化,也才能吸引年輕人學習。”在她看來,最為關鍵的,是要形成重視苗族文化的社會氛圍,只有得到社會支持,傳承和發展才有良好的環境。
貴州省苗學會常務副會長楊培德說:“對傳統而言,最重要的是如何創新發展的問題。如果傳統不適宜今天的發展,那就自然會被淘汰。”他介紹,事實上,貴州省的反排木鼓舞、侗族大歌都是上世紀50年代民族工作者搜集、整理、創新發展后搬上舞臺的。之后,這些舞蹈又從舞臺返回農村,在生活中運用。原來的舞蹈不見得那么好,而是經過藝術家的提煉和完善、百姓的再創造,才成為我們今天看到的樣子。
“凱里共識”支招文化發展
為期兩天的2012中國·貴州·凱里苗族文化論壇形成了“凱里共識”。“凱里共識”顯示,在新的形勢下,苗族文化的創新發展需要適應數字化條件下苗族文化產品在苗語世界、漢語世界和英語世界傳播的需要,使之成為苗族整體性建設與主體性強化的重要抓手;要適應苗族地區文化和旅游產業創新發展乃至經濟社會跨越發展的需要,使之成為提升特色產品與服務的質量和效益的基礎資源;更要適應國家戰略的需要,使之成為強化國家文化安全和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的有效手段。
楊貞杰說,苗族文化創新發展需要著力解決一系列問題,包括:政策資源推動不足,缺乏以苗族文化創新發展為使命的企業,掌握苗族傳統文化并富有創新能力的人才過少,以及以苗族語言文字為媒介的數字化產品的生產與銷售存在困難、產品與服務同質化傾向嚴重、依托城市資源進行文化創新發展尚待探索等。
因此,想要弘揚苗族文化,首先得從苗族服飾上下工夫。凱里市文化產業辦公室專職副主任劉睿說,一直以來,苗族服飾都是手工制作,沒有形成產業,因此,必須對苗族服飾文化進行挖掘、整理,并進行整合。2012年4月,凱里市三棵樹鎮集合當地優秀苗族手工藝人,成立了“銀飾服飾農民合作社”,意在使銀飾、服飾的生產由作坊手工生產轉變為集體生產,并把該產業做強做大。此外,凱里市政府打算把斗牛文化做成產業,打造東方斗牛場。“我們打算每年舉行斗牛比賽,邀請省內外斗牛愛好者參加。”劉睿說。他表示,事實上每年的甘囊香蘆笙節都有斗牛比賽,而且盛況空前,因此斗牛場的建設必將推動斗牛文化的發展。
凱里市正在規劃蚩尤文化園。劉睿說:“炎帝、黃帝、蚩尤同為中華民族始祖,但蚩尤作為苗族人民的祖先卻不像炎帝和黃帝那樣為人所熟知。”他表示,以蚩尤文化為重要內容的苗族文化也是中華民族最具凝聚力的尋根文化。因此,通過打造蚩尤文化園,不僅可以做大文化產業,還可以更好地弘揚苗族文化。
除了進行文化產業打造,凱里市計劃把學術性文化論壇常態化,以此為當地文化產業提供智力支持。貴州省苗學會常務副會長楊培德說:“此次論壇達成‘凱里共識’,來自各地的專家學者對苗族文化的發展提了不少寶貴的建議。如果落實到位,凱里完全有可能形成世界苗族文化的火車頭,集中最優秀的苗族文化,然后向全國乃至全世界擴散。”(趙毫 周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