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東南被譽為“森林之州”,森林面積190.46萬公頃,覆蓋率達62.78%。林下資源的合理開發,是林區農民脫貧致富的一大出路,也是黔東南州發展綠色產業的一大優勢。
俗話說: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走進黔東南,如同置身一個天然“大氧吧”。上山、下水,穿行于山水之間,在飽嘗大自然原生態之美后,你會發現林下種植、林下養殖、林下休閑……形形色色的綠色產業,正呈現出一派勃勃生機。
山定權,人定心,樹生根,地生財。近幾年來,州委、州政府高度重視發展林下經濟,林權制度改革的推進,既為發展林下經濟提供了制度保障,更為農民增收拓寬了路子。現如今,以林禽模式、林畜模式、林蜂模式等為主的林下養殖業,以林菌模式、林藥模式等為主的林下種植業,以休閑度假游模式等為主的林下旅游業,在黔東南各地已現燎原之勢。
一
“今年我養殖蜜蜂97箱,年純收入8萬元。”天柱縣坌處鎮地沖村村民周禮昌計算著養蜂帶來的收入。自1989年養殖蜜蜂至今,周禮昌已成為該縣遠近聞名的蜜蜂養殖大戶和“土專家”。
其實,像周禮昌一樣,以蜂蜜收入為主要經濟來源的農民在黔東南州還有很多。黔東南天然林、經濟林多,野花蜜源豐富,發展養蜂業有得天獨厚的優勢。我州蜂種以中蜂為主,近年蜂蜜產量每年約在1000噸左右。錦屏的野桂花蜜早已聞名省內外,被中國農科院養蜂研究所專家譽為“國粹”,現年產量90噸,產值360萬余元。
有林就有資本,有林就能發展,林下全是“寶”。在黔東南,林下養殖已成為發展林下經濟的主要增長點。
“農民把自家養的雞鴨、牛羊、豬等趕出家門,融入大自然懷抱,迎合了當今人們追求原生態綠色食品的消費理念,助推了這些特色產業向規模化發展。”靠發展林下養雞富起來的劍河青年黎宏武向記者介紹說。黎宏武利用從報刊上學到的知識,于2007年投資30萬元,在岑松鎮320國道旁創辦林下養殖場,規模養雞達6000多只,一年銷售兩批,年收入達40余萬元。同時在他的示范帶動下,該鎮灣根、下巖寨、屯州等村60余戶村民也辦起了林下養雞場,戶均年收入3至6萬元。
在施秉縣馬溪鄉九龍村,村民充分利用林下土地資源和林蔭空間,進行林下養殖,現山羊存欄3000余只,年銷量2000余只,銷售額為30余萬元,該村已有98%的農戶脫貧,僅養羊一項年人均純收入千余元。
在天柱縣坪地鎮暗溝村,村民利用退耕還林地實施種草,大力發展養牛業。全村130多戶養牛,戶均養牛3頭以上,村民年均純收入達到2700元。
據州林業局統計,目前,全州林禽養殖已達563500只,投入資金共950萬元,產值1860萬元,利用森林面積18640畝;林畜養殖達到13280頭(只),投入資金共350萬元,總產值1080萬元,利用森林面積30520畝;特色養殖投入資金共190萬元,總產值400萬元,利用森林面積770畝。
林下養殖不僅實現了生態養殖、循環養殖、環保養殖,帶富了一方農民,還打造出“從江香豬”、“三穗鴨”等一系列林下養殖特色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