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美國科學家日前通過研究發現,同不易焦慮的實驗室小鼠相比,緊張焦慮的小鼠感染皮膚腫瘤的幾率更高,因而他們認為,壓力過大,并且容易焦慮緊張的人類個體,他們患癌癥的風險或許會更高。
美國科學家通過研究發現,壓力過大,并且容易焦慮緊張的人類個體,他們患癌癥的風險或許會更高。
網易探索5月3日報道 美國科學家日前通過研究發現,同不易焦慮的實驗室小鼠相比,緊張焦慮的小鼠感染皮膚腫瘤的幾率更高,因而他們認為,壓力過大,并且容易焦慮緊張的人類個體,他們患癌癥的風險或許會更高。
美國研究人員首先通過對比實驗,確認哪些小鼠容易緊張,容易焦躁不安。他們發現,這一類的小鼠大多不喜歡生活在黑暗或者是開放式環境當中。篩選完畢之后,科學家將這組小鼠和另一組不容易焦慮的小鼠均暴露在紫外線輻射環境當中,而輻射強度相當于人類過長時間暴露在陽光下的照射強度。
幾個月之后,科學家發現,這兩組小鼠均長出了皮膚腫瘤。但不同之處在于,容易緊張焦慮的小鼠長出的腫瘤更多,并且只有這組小鼠的腫瘤會繼續惡化,最終形成惡性皮膚癌。通過更深入的研究,科學家發現,容易緊張焦慮的小鼠,其體內有更多的調節性T細胞,這種細胞具有降低過激免疫反應的功能。然而,調節性T細胞的這一功能卻被癌細胞所利用,并且對人體造成危害。此外,這組小鼠體內釋放的化學信號數量也更少,這些化學信號能夠促發免疫系統對癌細胞進行攻擊。容易緊張焦慮的小鼠,其體內應激激素腎上腺酮的分泌也有所升高,亦會對小鼠的生理機能帶來負面影響。科學家的研究成果在線發表在新一期的《公共科學圖書館—綜合》(Public Library of Science One)雜志上。
美國加州斯坦福大學醫學中心(Stanford University Medical Centre)的菲爾道斯·達布哈爾(Firdaus Dhabhar)博士是此次研究的主要負責人,他表示:“焦慮可被定義為對身體存在感的敏感度不斷增強,或者是對預期或者感知的壓力源過于敏感,但實際上這些壓力源并不存在。在實驗開始之前,我們就根據易緊張小鼠的心理特性對實驗結果進行了評估,并且判斷是否這一特性同幾個月后易緊張小鼠的皮膚腫瘤不斷擴散并且惡化這一情況存在關聯。我們站在生物學的角度上對這一結果的形成機理進行解釋,獲得了不錯的效果。”
不過,達布哈爾博士表示,下一階段他們需要在人類患者身上進行相關實驗研究。他表示:“如果患者被診斷出患有癌癥,并且隨后接受治療,這一事實本身就會讓患者感受到壓力,并且表現出焦慮和不安,但如今這項研究卻發現,焦慮和壓力同樣也能加速癌癥惡化,這樣會形成一個惡性循環。我們的目標是,至少在患者接受癌癥診斷和治療期間,改善或者徹底消除因焦慮和慢性壓力所導致的負面影響。”
實際上,此前已有研究證實,慢性壓力同癌癥和其他疾病都存在一定的關聯。但美國科學家的這項最新研究還是首次指出,焦慮不安同患癌癥風險,二者之間還存在著生物聯系。
達布哈爾博士希望通過進一步的研究來確定,抵御焦慮及壓力因素是否會有助于改善癌癥治療的療效。他認為,已被診斷出患有癌癥的患者在某段期間內服用抗焦慮藥物,例如安定,會有利于改善療效。
達布哈爾博士表示:“我們希望能夠準確掌握癌癥患者的心理和身體狀態,從藥物上和心理上為他們提供最大的幫助,從而保證治療效果的最優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