蓮花保寨疑云
老瀛山位于重慶市綦江縣的渝黔交界處,是綦江縣東南一支獨特的山脈,屬于丹霞地貌,“傳為老氏修煉遺址,狀類蓬瀛”。其山勢陡峭,森林茂密,是市級森林生態自然保護區。在老瀛山馬蹄形山腰絕壁的凹槽內,坐落著一處古老的寨子——蓮花保寨。蓮花保寨沿著山形走勢而延伸,地形極為險峻,崖邊距地面至少400多米。
由于綦江縣扼守重慶的南部門戶,歷史上飽受戰亂之苦。19世紀早期,老瀛山一帶的村民為避開戰事,在半山腰的凹槽里開鑿山石,搭建寨子,發現這里的地面上有大量奇怪的凹坑和印痕,其中最多的是大小不一、由四瓣構成的蓮花狀痕跡。
當地傳說:很久很久以前,這里是一片水泊,盛開著大量的蓮花,地上的凹坑就是蓮花遺留下來的痕跡。另一說法是:明朝末年,“八大王”張獻忠攻川時,曾派一隊人馬攻打該寨,數日不克。一員大將見狀,點火燒山,濃煙很快將寨內人全部熏死,洞內的神秘足跡就是這個大將坐騎所踏。
由于老瀛山地處閉塞,百余年來無人探究石中蓮花的奧秘。新中國成立后,綦江縣發現了豐富的礦產資源,地質人員曾來此考察,只把石中蓮花當成了地質現象。直到2006年,縣國土局和川東南地質大隊在老瀛山調查時,才意識到它們可能大有來頭,隨即聯系了重慶自然博物館。經前館長周世武現場鑒定,這些蓮花狀痕跡原來是恐龍足跡。
這到底是些什么樣的恐龍?當時還不得而知。
2007年盛夏,應重慶市綦江縣國土資源和房屋管理局王豐平副局長之邀,我帶隊到綦江考察這批恐龍足跡。
恐龍足跡學作為恐龍研究的一個新分支,是由恐龍腳丫兒“踏”出來的,它有著恐龍骨骼化石無法替代的作用。化石保存了恐龍生前身后一些支離破碎的信息,足跡保存的卻是恐龍在日常生活中的精彩一瞬。這些足跡不僅能反映恐龍日常的生活習性,行為方式,還能解釋恐龍與其環境的關系,這些都是古生物學家夢寐以求的寶貴信息。
抵達老瀛山區,我們在當地老鄉的帶領下,沿著一條不到30厘米寬的羊腸小道,花了近40分鐘,手腳并用攀上絕壁,小道盡頭就是發現恐龍足跡的蓮花保寨。
這是世界上少有的幾個峭壁化石點之一。一周多的考察,我們清理出了329個足跡,是我國西南地區白堊系地層迄今為止發現的最大規模的恐龍足跡群。其中數量最多的是“蓮花”形的鴨嘴龍足跡,達176個,大小不一,分為3種不同的尺寸。
腳丫兒踏出的科學
從千足蟲到袋鼠,地球上的動物或多或少都會留下足跡。足跡是重要的生命痕跡,很多時候,我們對事物的判斷它都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上世紀80年代出現的現場分析法,就是著重于解讀現場的痕跡證據,可以從腳印的長度及深度,判斷出一個人的身高、體重、速度,是否殘障,有無背負重物等,從手印還可以推斷出一個人的工作性質及習性癖好。
2007年10月,考古工作者在“隋唐洛陽城定鼎門遺址”發掘現場發現了唐代地面上密布著駱駝留下的足跡。這批1300多年前駝隊留下的足跡,證明了洛陽城在隋唐時期絲綢之路上的重要作用。
你也許會想,恐龍獨霸地球達1.6億年,該留下多少足跡啊。確實,如果能將動物一生中的足跡都保存下來,將是一個天文數字。
據估算,一匹載重的馬一天之內至少要走6000步,如果四蹄每走一步都留下足跡的話,這匹馬一天至少要留下2.4萬個。按這種方法推算,一條恐龍一生要留下多少足跡?
然而事實上,我們發現的恐龍足跡并不多。因為在一般情況下,足跡很難保存下來。比如,在干硬的地面上,恐龍走過后只能留下淺淺的印痕,很快便消失了,而在過軟的地面上,恐龍足跡會很快被周圍流動的泥沙埋沒。只有在泥沙的溫度、粘度、顆粒度都合適的地面,恐龍足跡才能被保留下來。而且,這些足跡要及時地被外來物所覆蓋,過早或過晚都不能形成足跡化石。
與單獨的足跡相比,有著連貫順序的“行跡”能提供更多的信息。世界上最著名的恐龍足跡要數美國紐約自然史博物館的伯德(RolandT.Bird)在美國德克薩斯州國家恐龍公園的發現——12個迷惑龍(雷龍)并肩前進,后面一條食肉恐龍窮追不舍。這些罕見的恐龍追逐足跡化石目前陳列在紐約自然史博物館,成為最吸引眼球的展品。
加拿大皇家科學院的薩瓊特(W.A.S.Sarjeant)也有過著名的發現:加拿大一處足跡化石點,約有20~30個恐龍分成兩排平行前進。在某一個點上,似乎有一個恐龍摔倒了,緊接著另一個也摔倒在地,不久又有一個倒下了。但很快這3個恐龍恢復了平衡,又開始協調一致地前進了。
這真是一組奇特的印痕,薩瓊特猜測可能是素食性恐龍為防備肉食性恐龍進攻而進行的“演習”,是一場模擬的“自衛戰”。我倒覺得薩先生是冷戰思維,這怎么就不能是一只恐龍不小心撲倒,后面兩龍“追尾”呢?
鴨嘴龍群向我們走來
古生物學家在發現恐龍足跡時,最希望能了解這到底是哪一種恐龍留下的,最理想的情況是恐龍足跡能和恐龍化石在相距較近的同一層位被發現。遺憾的是,到目前為止,發現恐龍足跡之處極少有相關的骨骼化石保存下來,反之亦然。
這可能是由于兩者形成的條件不同。一般來說,足跡的形成需要較長時間的地表暴露,得以干燥自身以便日后成形,但是這對于恐龍尸體的保存卻極為不利,長期暴露于地表,會使恐龍尸體被食腐動物或自然條件所破壞。
因此,我們難以根據足跡來判斷其主人到底屬于哪種具體的恐龍,只能將它們分為遺跡科、屬和種。我們能清楚了解的是,不同大類的恐龍其足部骨骼結構有著很大的差異,這些獨有的特征總會反映到足跡的形狀上。
常見的鳥腳類足跡包括異樣龍足跡、禽龍足跡和鴨嘴龍足跡等。恐龍由蜥臀目和鳥臀目構成。鳥腳類是鳥臀目中最早分化出來的類群,用兩足或4足行走,后腳有4趾,第1趾短小,后3趾著地行走,形態近似鳥腳。這類恐龍足跡所包含的禽龍、鴨嘴龍足跡都呈山字形,具有爪跡,可見趾墊。而將禽龍、鴨嘴龍足跡區分開的關鍵在于弄清它們所在的地質年代,前者多分布于早白堊世,后者多分布于晚白堊世。而老瀛山所在的夾關組地層(距今約1.17億年~8500萬年)是晚白堊世的最早期。
經過與多種鴨嘴龍類足跡的對比,我將這176個足跡歸入卡利爾足跡(Caririchnium),卡利爾足跡最初發現于巴西的魚河群地層,得名于卡利爾盆地。綦江的卡利爾足跡,從前足跡、跖骨印痕和趾間夾角等要素看,都區別于此前的三種卡利爾足跡,所以我定了一個新種,取名“蓮花”,以紀念發現化石的蓮花保寨。
有趣的是,我們可以從恐龍足跡的大小來推斷恐龍個體大小。蓮花卡利爾足跡的造跡恐龍成年體長約6~7米,亞成年第一階段長約4~5米,第二階段長約2~3米。此外,恐龍足跡還能提供諸多骨骼化石無法證實的信息,如恐龍的運動速度。據測算,蓮花卡利爾足跡的造跡恐龍最高速為1.6米/秒,最低速為0.9米/秒,顯示它們處于慢行狀態。
此外,古生物學家從化石發現,很多鴨嘴龍類幼年體的前后肢比例低于成年體,由此推測,鴨嘴龍類幼年個體可能用后足行走。隨著體型、體重的逐漸增加,才逐漸變為4足行走。蓮花卡利爾足跡的研究結果支持了這一觀點,并進一步發現,當鴨嘴龍類發育至4米的亞成年個體時,可能出現其行走模式的分水嶺——體長大于4米的亞成年個體通常用4足行走,而體長小于4米的亞成年個體通常用后足行走。這個發現證明了鴨嘴龍類是大族群群體活動,彼此間社會相關性很高,從幼年到成年的系列足跡,顯示了鴨嘴龍在成長和體重增加過程中腳的形態變化,宛如大自然的攝像機給鴨嘴龍腳的成長攝下的特寫鏡頭。
除了蓮花卡利爾足跡,綦江恐龍足跡群還給我們帶來了另外數種新屬種的足跡,我驚喜地發現,在四川盆地這片盛產侏羅紀恐龍的大地下,還可能蘊藏著一個前所未見的白堊紀恐龍王國。
(作者系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地層與古生物研究室研究人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