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專家近來在進行勘查和挖掘后,發現所謂的“秦穆公墳”實際上是秦國雍城內的一座高臺建筑。
位于陜西省鳳翔縣境內的“秦穆公墳”,是陜西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因清代陜西巡撫畢沅的題記而得名,但與考古學家掌握的秦國雍城遺址與秦公陵園的布局與特點,存在明顯差別。
陜西省考古研究院秦國雍城遺址考古隊隊長田亞岐說,自上世紀80年代起,分布在鳳翔縣內南指揮、三岔等地的秦公陵園相繼被發現,它們不但分布在雍城遺址之南,而且再次確認了秦人“平地起墳、不封不樹”的埋葬制度。因此,學者對所謂的“秦穆公墳”性質頗多懷疑。
陜西省考古研究院院長焦南峰說,經過考古人員的實地調查與勘探,發現所謂“秦穆公墳”只是秦國雍城城內靠近北城墻的一座高臺建筑。這座夯土高臺是正方體的內收臺階結構,與秦國其時眾多的高臺建筑相一致,目前所知其底座邊長為38米。由于千年的風雨剝蝕,這個建筑真實的臺階數目及臺高不清楚,其性質可能是禮儀性建筑或登高休閑類建筑。
專家認為,這一考古發現為研究戰國時期建筑形制,尤其是確定秦國雍城遺址范圍、進行大遺址保護與研究等,提供了重要資料,同時也提出了確認秦穆公陵園的難題。
華商網寶雞訊(記者 王智) 被人們叫了200多年的“秦穆公墓”其實名不符實,所謂的“秦穆公墓”其實是戰國時期雍城城內靠近北城墻處的一座高臺建筑的地基,大家被畢沅“忽悠”了200多年。
春秋五霸之一的秦穆公死后安葬于何處?清代時,陜西巡撫畢沅就將今鳳翔城內氈匠巷的一個大土堆定為“秦穆公墓”。然而,2008年陜西省最新考古工作成果表明,畢沅的“結論”是錯誤的,被人們叫了200多年的“秦穆公墓”名不符實,所謂的“秦穆公墓”其實是戰國時期雍城城內靠近北城墻處的一座高臺建筑的地基,我們被畢沅“忽悠”了200多年,真正的“秦穆公墓”具體在哪兒至今還是個謎。
在1月20日舉行的陜西省考古研究院2008年考古工作成果新聞發布會上,據秦雍城考古隊隊長田亞岐介紹,上世紀80年代,距雍城西南約7公里三岔秦公陵園被發現后,考古工作者對秦公死后的埋葬方式、墓制等有了新的認識,秦陵大墓“平地起墳、不封不樹”,即大墓之上不堆土丘,不立石碑。而清代陜西巡撫畢沅題記的“秦穆公墓”遺址,卻封有高高的土丘。由此,學者對古人所認定的“秦穆公墓”性質提出了質疑。
2008年夏,考古隊通過實地詳細調查與勘探,證實“秦穆公墓”是戰國時期雍城城內靠近北城墻處的一座高臺建筑的地基,其建筑性質可能是禮儀性的。這一考古新發現為研究戰國時期禮儀建筑形制,進一步確定秦雍城范圍、城墻走向,大遺址保護目標提供了依據。
至于秦穆公到底埋在何處?田亞岐說,自1976年至今,已在秦公陵園內發現了49座大墓,但這49座大墓中有沒有秦穆公的墓?尚待進一步的考古發現予以確認。
■小資料:
畢沅(1730~1797),字秋帆,生于今江蘇太倉。乾隆十八年(1753)狀元。歷任翰林院侍讀學士、道員、陜西按察使、陜西布政使、陜西巡撫、湖廣總督等職。在陜期間:開倉賑濟,募民開荒,疏渠灌田。奉祀文、武、成、康四王及周公墓,繕修名勝古跡,征集碑刻,儲藏于學宮。為當時學問大家,對陜西文物的保護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