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慧劇照
于慧寫真
千龍網訊 正在熱播的兩部電視劇《小夫妻時代》和《母子情仇》都有另外一個劇名,即《雙核時代》和《匪娘》,若以內容論,原劇名要更貼切些,也更能真實地反映出女主角于慧在劇中的份量和位置。說到于慧,這個曾經紅火過的女演員卻在她最風光的當兒,突然淡出了觀眾的視線,又在人們幾近將她遺忘的時候,出乎意料地現身熒屏。那么,這些年到底發生了什么?于慧的“隱”、“顯”中間又有哪些因果?
得失不安于數
1997年,對于慧來說是個特殊的年份。這一年,她因《喜蓮》一片,榮膺“華表”、“金雞”雙料影后。2002年,于慧又以《巧鳳》蟾宮折桂,二奪華表獎。可謂是“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
而正如老子所言:“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喜蓮和巧鳳為于慧帶來了鮮花、掌聲、榮耀,同時,也令于慧陷入了一種窘境,好像她只能演農村戲,只會塑造那些近乎同一類型的新時代農村婦女。戲路子原本很寬的于慧,似乎一下子被擠扁了。一種無奈的情緒糾結于心頭,欲罷不甘,欲進不能,在被人為壓縮的藝術空間里,她整整彷徨了十年,也苦苦掙扎了十年,終于在守望和求索中迎來了一次大爆發。
2012年,對于慧來說有著特別的意義。在春光明媚的四月,在紫丁香彌漫的季節,她主演的都市情感劇《小夫妻時代》和年代戲《母子情仇》分別在湖南以及黑龍江、遼寧、陜西、貴州五家衛視黃金檔同步播出。優雅時尚的“都市辣媽”楊惠玲,剛柔相濟的“俠義匪娘”田彩霞,兩個性格迥異、各具魅力的女性形象,既是于慧嘗試的全新人物類型,為她贏得一片喝彩之聲,也讓于慧走出往昔的迷茫與困頓,打開了一個更加廣闊的創作天地。
《小夫妻時代》中的李楠和戴可可是一對同母異父的兄妹,兩人的婚姻大事成了母親楊惠玲最為操心的事,她想把自己的擇偶標準和生活理念強行輸入給兒女,而兩個孩子最終的選擇卻都違背了她的意愿。于是乎,她就在其中攪和,把一個好端端的家攪成了一鍋粥。
“我就是這個戲的‘軸’,家庭里發生的所有事件都是圍繞我展開的。”于慧言道,“這個戲很貼近現實,表現了兩代人觀念所形成的落差,落差所引發的矛盾,矛盾所造成的痛苦。相比較于《母子情仇》,觀眾可能會更喜歡《小夫妻時代》。”談及表演,于慧說自己也是做母親的,能夠理解和把握楊惠玲的思想脈絡及行為方式,演起來得心應手,很輕松。不像“匪娘”,很累很吃力,身體和心理都很苦。
晦明百變自如
于慧是個可塑性很強的演員,塑造過多種類型的角色,有古裝的《漢武帝》中的陳皇后、《武則天》中的蕭淑妃,有現、當代的《圍城》中的汪太太、《灑滿陽光的小院》中的韓素云,有農村的《陽光路上》中的柳春香、《大天大地大人家》中的桂枝,有都市的《情灑浦江》中的宋麗、《燃燒的婚紗》中的夏若青,有打工妹如《生活秀》中的來雙揚,有女軍人如《導彈旅長》中的林靜等等,不一而足。
“我演的角色與現實生活中的我反差很大,”水瓶座的于慧說,“我每拍一部戲都是在努力塑造人物。”
著名導演史蜀君看了《喜蓮》后對于慧的表演大加贊嘆:“你一個南方女孩,能把一個東北村姑演得那么傳神,方言講得那么地道,簡直不可思議!”其實,于慧是出生在沈陽的北方姑娘,只因外表秀美、柔弱,又就讀于上海戲劇學院,畢業后分配到上影廠,長年生活在滬上,被誤認為是南方女子也就不足怪了。著名電影表演藝術家、作家黃宗英看了《趙丹》后對于慧笑言:“你把我演漂亮了。”接著,黃大姐又夸獎道:“演得很好,像我。”
于慧認為,一個好演員要有文化底蘊和生活閱歷,加上與生俱來的表演天賦與悟性,就像人們常說的:天生就是塊做演員的料。所以,于慧自信表演對她不存在諸如難度、挑戰、突破之說,她可以自如地去駕馭各種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