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北門便門
穿過隆里古城三街六巷漫步在丁字街仰望東門鼓樓、城內龍標書院、陶家大院、古宗祠……讓我猶如穿越了時空,走進了600年前的明代,仰望古城北門,我仿佛此時也成為了受敵人追逐,突破心理極限穿越北門城樓低下的大暗道尋求生機的重傷士兵……到過隆里古城的中外學者專家和游客都知道,隆里古城有東南西北四道城門,但北門閉而不開,成為了專家學者和游客關注的景點。正因為有了這道門的存在,使隆里古城600余年的明代軍事城堡才完好如初的保存到今天。
這看來沒有平遙古城城門古代文人“龜前戲水,山水朝陽,城之攸建,以此為勝”的文明世界,沒有大理城門東臨洱海,西枕蒼山,城樓雄偉,風光秀美那么古樸和幽靜。但四道城門的設計用途各具特色,各有自身的軍事戰略意義,不起眼的四道城門,記述了始建于明洪武十八年(公元1385年)剿平,留兵鎮守,實行軍屯隆里古城軍人后裔們為保護古城的悲歡離合、血戰沙場可歌可泣的故事。隆里古城門的“勒馬回頭”建筑,具有明顯的軍事防御的功能。兩道門樓形成一個梯次的縱深,而兩道門樓不能直入,需要轉拐,則可有效地限制攻城者在正面的開展,遲滯敵方行動,集中防御主要方向和兵力。而一旦敵軍入城門,往往就成為擾敵人馬的迷津,成為《水滸》中那祝家莊的“盤陀路”。歷史上隆里發生的征戰,城池糟劫時,就出現了許多次敵軍人馬在城內不知路蹤“勒馬回頭”而被消滅的情況。
隆里古城中的四門,只開三門,東叫清陽門,南叫正陽門,西叫迎恩門,北為安定門,但安定門閉而不開,只在東北角六一便門供緊急時出入,故稱“閉門”。六百多年前,洪武18年(1385年),明代駐守官兵規建古城時,是按古代軍事城堡的格局設計,那時祖先們除了從長遠的軍事上考慮外,特注重陰陽風水和居民的傳統心理,古城中四門的朝向,都是“勒馬回頭”,趨向東南,取東來紫氣,銳氣南臨之意,不然就強調不出北方的好氣來,據隆里古城代代相傳北門不開有兩種原因。
一是明代官兵充分發揮自身的聰明才智,在隆里古城北門下面挖了一條通往城外的暗道,古城內遇到戰亂時,北門主要是利于老弱婦孺集中避難的地方,如咸豐六年的重大戰亂中,北門城樓低下的大暗道(備戰道)里面就有380多人躲在里面幸存了下來。二是不讓城內有價值的東西和財運流走,而古代風水理論認為:北方屬“鬼門”,煞氣重,為忌諱這些煞氣流入城內,所以忌開北門,是為了“藏風聚氣”和防城內“泄氣”、“漏氣”,祈求平安財旺,人丁發達。
這些就是600余年明代隆里古城北門的軍事用途和祈求城內興旺發達的佳作,如今雖然隆里古城北門隨著歷史車輪前進和受多起戰亂、文化大革命的破壞,北門城樓低下的大暗道(備戰道)已被沖毀,但北門的原始閉而不開依然存在,從隆里古城內的眾多寨老口中了解和隆里古城各姓氏家譜的記載,都記有隆里古城北門城樓低下的大暗道(備戰道)在多次戰亂中輸送古城內老弱婦孺、重傷將士的歷史故事。戰爭已遠去不復返,歷史車輪在滾滾前進,今天的隆里古城成為了中外專家學者研究中國明代衛所制歷史文化的佳地,集中北門眾多戰亂血雨腥風老弱婦孺、重傷將士安全求生的故事讓更多的游客流連忘返,更能吸引外人的眼球。(石福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