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黔東南劍河一帶的苗族同胞深信山有山神,樹有樹精,自然界萬物皆有神靈,于是村寨諸事不順,就舉行招龍活動,引龍神來庇佑,村寨發生火災、火警,就舉行洗寨活動,送走“火星”,讓村寨安全。
洗寨活動由來已久,以形成一種重要的節日,苗語叫Seed vangl,是苗家舉行消防安全宣傳、懲罰失火者的節日,是劍河縣苗族群眾防止火災的一種祭祀活動,凡發生火災、火警的村寨,都舉行這一祭祀活動。洗寨活動為期一天,必須在發生火災或火警后三天內進行,沒有洗寨前,外村親戚不敢來走動,怕沾惹上“火星”,回去禍及村寨。洗寨費用由失火戶或火警戶負擔一半或三分之一,其余由全村各戶均攤,未發生過火災、火警的村寨,也相隔數年或十數年舉行一次,經費由各戶均攤。在一些苗族村寨,發生火災戶,還必須搬離原地基到寨子腳居住。
11月16日,劍河縣革東鎮八郎苗族大寨舉行重大的“洗寨”活動。這天細雨紛紛,對于“洗寨”的八郎苗寨來說是個非常吉利的日子,“風調雨順、平安無事”。這天全村男女老少大清早就起來忙乎著,村里安排人把守村寨周圍大小進出口,不準外村人進入寨子。天一亮,各家各戶抓緊煮飯、煮豬潲。吃完早飯后,全寨各家各戶的灶堂、火坑的火種必須全部撲滅。洗寨時男性大人小孩參加,女性不參加,婦女可以上山干活,可以在家,但不許生火,不許互相走動。
洗寨活動過去由寨老組織,現在由村支部、村委會組織。由一老者擔當祭師,口中念念有詞在前開道,一路念送“火神”詞,由兩人抬著用稻草編扎一只長約1米左右的船在寨中穿行,進行竄寨。 然后由失火戶或火警戶自己貢獻出以一頭牯牛,也牽著繞寨一周。 草船經過哪家的門口,哪家就從灶堂、火坑撮一點火灰撒進稻草船里,竄完整個寨子,眾人把把稻草船抬至溪邊。還是參加洗寨的人都集中到溪邊,祭師對著草船,焚香燒紙,祭上酒,念送“火星”詞。祭師念完詞后,眾人齊聲吼叫,共同驅趕“災星”。然后在溝邊或溪邊殺牛,讓牛血順河水流走,稻草船亦放入水中,讓其順水漂走。然后把牛肉分發給各戶就地在溝邊煮吃,全寨的男女老少從自家帶來碗筷、米飯和水酒,紛紛圍坐一團,邀請前來觀看客人一同舉杯祝賀,開懷暢飲。完畢,吃不完的倒入河里,然后洗手、洗口、洗凈所有器具回家。
作為黔東南苗族木質建筑村落這一特殊文化空間普遍共享的原生宗教儀式——“洗寨”是苗族先民對“火”心存敬畏的文化表達。同時,作為苗族村落的“重大事件”,“洗寨”儀式調用神圣與世俗的力量巧妙化解社區矛盾,強化著社區內部習慣法的公正與威嚴,讓防“火殃”、敬“火神”以“社區指令”的形式潛入群體成員的意識中,進而實現對集體行動一致性的內化約束,降低村寨社區消防風險,因而成了苗族村落精英借用傳統的文化力量實現社區管理的策略與手段。(劍河縣新聞宣傳中心:田景才 楊清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