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發展畸形,高價竟成營銷策略
為何同款奶粉在國內外竟有如此高的差價?業內人士告訴記者,“洋奶粉”實際上成本并沒有增長,價格高昂的背后是因為其已在我國畸形發展為一個不以成本定售價的市場。
首先,奶粉原料的價格近來一直在下降。上海奶業行業協會副秘書長曹明是介紹,以今年1月份上海海關關區進口奶粉平均價格每噸5103美元(1美元約合6.31元人民幣)計算,1千克奶粉約合32元人民幣。如果采用大包奶粉進口,國內分裝的模式,加上渠道、銷售等費用,一罐900克奶粉的成本不超過100元。
是不是運輸費用推高了“洋奶粉”價格?在英國留學的張雪介紹,從英國空運直郵奶粉到國內的運費加上海關關稅,基本上在每罐80元左右。考慮到“洋奶粉”大宗海運的運輸費用遠低于個人買家的空運成本,以及多個奶粉品牌在亞太地區銷售的奶粉奶源往往是較近的新西蘭而不是歐洲,這一理由站不住腳。
“關稅說”靠譜嗎?海關總署2012年第10號公告顯示,中國從新西蘭進口的固狀和濃縮非固狀乳及奶油的關稅為5.8%,超出配額標準的部分關稅為10%。業內人士表示,關稅在奶粉的整個成本中占比甚小,而且此前的關稅回調,早已被搶先漲了一輪的乳企轉化為自己的利潤增長點。
記者在上海天天加分母嬰店看到,號稱添加了親和人體結構脂OPO等成分的惠氏啟賦1段,每900克售價為408元,號稱“頂級”的雅培有機菁智奶粉,每900克售價高達470元!
“洋奶粉”價格究竟為何持續攀高?一家外資品牌奶粉的工作人員透露說,這其實是一種營銷策略,也就是不斷推出所謂的“高端”“超高端”等特制高價奶粉。他還表示,雖然很多外資奶粉品牌都號稱根據中國人的飲食習慣和體制添加了鋅、鐵等成分,但這些添加成本實際上微乎其微,更多的是一種市場包裝。
奶粉“崇洋”心態,國人爭當冤大頭
一位從事嬰幼兒奶粉行業多年的人士坦承,現在國內奶粉市場已經可以用畸形來形容。奶粉消費者被迫“崇洋”,讓“洋奶粉”格外“受寵”,只要一個品牌漲價,其他品牌必然選擇跟漲,否則給消費者的感覺是你的產品比較低端。
專家分析指出,近年來,由于國產奶粉質量問題頻發,客觀上推高了我國消費者“只買貴的、不買對的”這樣的“崇洋”心態,而“洋奶粉”的廠商和銷售方抓住了這種心理,采取了“一年幾漲”的營銷策略,讓我國消費者爭當冤大頭。
東方艾格農用咨詢中心提供的統計數據顯示,自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后,“洋奶粉”每次提價幅度均在10%左右。經歷幾輪提價后,相比2008年,目前每罐奶粉至少提價50元,多則100多元。
一方盲目追捧甘當冤大頭,一方已經操控了奶粉市場,“洋奶粉”在中國漲價幾乎處于野蠻生長的狀態。中投顧問發布的《2009-2012年中國奶粉市場投資分析及前景預測報告》顯示,洋品牌奶粉在高端市場的占有率由2008年初的70%上升到目前的85%。
而要終結“洋奶粉”在國內市場的壟斷地位,還需中國奶企自強。中國奶業協會常務理事陳三有等業內人士建議,中國的乳制品企業應潛下心來重建信心體系,而不是以包裝概念和扮演“假洋鬼子”牟取暴利,多增強高端消費市場競爭力,培育消費者的忠誠度和信任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