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觀察報(微博) 記者 趙娟 疲弱的A股已經走完2012年的大半,公募基金業伴之成立了134只新基金產品,募資近3000億份,超過去年新基金募資的總額。
但這3000億資金中,只有三分之一流入了股市,而這其中又有一半在股市僅停留了最多不過三個月便遭贖回,今年以來基金市場新募資金絕大多數流向了債券和貨幣市場。
8月份,這一形勢仍在繼續。多數基金公司依然選擇固定收益類基金擴容產品線,近期,債券型、保本型、短期理財基金首募規模完勝股票型基金。
除了固定收益類產品遍地開花,今年新基金銷售市場三大特點鮮明:創新型基金發力、銀行系不愁賣、大公司恒強。
與電商大戰的高調相比,這是一個沒有硝煙的戰場。在存量資金首發與贖回的惡性循環中,基金業的競爭從未停止過。
上半年匯添富、南方、嘉實、易方達、華安等基金公司在發行戰中勝出,而目前落后的華夏、富國等基金公司,正批量上報新產品。
銀行系“拼爹”不愁
銀行系固定收益類基金最近的銷售可謂極其繁盛。
8月17日上午,工銀瑞信7天理財型基金首發,在工商銀行的大力銷售下,一上午便賣出了超過100億份,成為今年銷售速度最快的基金。
而8月15日,招商基金新產品招商安盈保本基金一日售罄,首募規模達到上限50億份,其大股東招商銀行的銷售額突破41億份。就在一個月前,招商信用增強債券基金也實現一日售罄,首募規模為37.19億份。
在有11只固定收益類基金、3只保本型基金同時首發的激烈競爭中,招商基金的成績羨煞同行。更讓許多基金公司銷售人員感嘆的是,此次招商安盈保本為“裸發”,即不向代銷渠道配送任何營銷資料、以最短的時間發行。沒有銀行渠道的支持,這是一般基金公司難以企及的事。
記者統計,包括正在發行的新基金,今年共有61家基金公司進行過首發,有4家各發行了5只新產品,4家各發行4只,9家各發行3只。其中,大多數銀行系基金都發行了3只以上新產品,首募總規模更是集體居前。
具體而言,今年民生加銀新基金首募87.57億份、建信86.37億份、工銀瑞信72.42億份、招商71.89億份、中銀45.95億份。其前面是有創新型產品的匯添富、華安、嘉實,及一直渠道能力強大的南方及易方達基金。
今年的首發總冠軍無疑是匯添富基金(微博),旗下多只短期理財產品接連發行,創首募總規模537.47億份。
但總體而言,可以說,今年以來,銀行系基金在新基金首發市場中集體勝出。
下半年激戰固定收益類
大型基金公司中,嘉實、南方、易方達、廣發、華安在今年的新基金戰場依舊積極,相對而言,華夏、博時、富國、大成、銀華等基金或是保守,或是已然落后于同行。
華夏基金在重新獲準發行新產品后,今年上半年也僅有一只跨境ETF發行,是所有大型公司中新發產品數量最少的公司。但從目前的新基金申請進度看,華夏似乎希望在下半年發力,其一口氣上報了8只新基金,包括5只發起式指數基金,1只債券型QDII、1只短期理財型基金和1只普通債基。曾經在股票主動投資領域領先的華夏基金,在新產品策略上,顯然也沒有選擇主動股票型基金。
上半年僅發行兩只新產品的富國基金(微博)也有6只新產品欲下半年發力,除了1只QDII,全部主打固定收益投資。
而接下來,南方還有至少4只新基金申報或待發,易方達3只、嘉實4只、工銀瑞信4只、中銀4只,也幾乎都為固定收益類產品。
證監會公示信息顯示,7月份以來,共有50多只新基金上報募集申請,其中三分之二為固定收益類產品。這其中,受到匯添富的規模效應帶動,理財型基金明顯扎堆,南方、廣發、華夏、易方達等20多家基金公司先后上報了共計28只短期理財型基金。
而目前在申報中的新基金總數超過100只,可想而知,接下來的4個月內,各大基金公司在新基金首發中的競爭,尤其是固定收益類新產品首發中的競爭將更加激烈。
截至二季度末,市場存量的理財型基金共有533億份。而匯添富基金經理曾剛認為,貨幣基金目前的規模有4200多億元,將來理財型基金做到整個貨幣基金整體規模的三分之一甚至更大是可以預見的,目前證監會不但傾向于鼓勵基金發展低風險類產品,債券供給也在明顯增加,理財型基金是一塊新的蛋糕。
其實,全行業新基金發行的競爭,已讓各家公司不得不“迎難而上”,跟上行業的腳步。在銀行系基金中,上半年交銀施羅德明顯沒有發力,其實交銀系股票投資方向基金今年上半年業績著實不錯,但是,下半年,該公司也上報了1只短期理財型基金和1只純債基金。
而加上目前在申請的新基金,在大中型基金公司中,相對而言,今年博時、大成、銀華在全年的新產品戰略上最為“保守”。
股票次新基金平均贖回近半
雖然基金熱衷發行債券型基金,但是其實債市的前景并不樂觀,不少機構對債市“牛尾巴”的預期似乎越來越近。由于債市已連續三個季度走牛,7月以來,一些基金已經開始兌現收益,大量進行去杠桿操作,再加上資金面又顯緊張,債市近期仍在高位盤整。
北京一家銀行系基金銷售人員曾統計,在基金進行持續營銷或某類產品熱賣時,接下來一個季度內,該類產品難有正收益。
但是,也有樂觀者。中銀保本基金經理李建認為,目前債市只是短期的波動,在宏觀經濟難見起色、利率向上拐點沒有出現的時候,較長時間的債券牛市格局難改,目前的調整正是建倉機會。
易方達固定收益部總監馬駿認為,今年上半年債券基金的高收益率的確不可持續,長期看債券投資的收益率就在5%左右,但下半年還會有正收益,與股市的進入要擇時不同,債券投資強調持有期的收益率和管理人久期錯配的能力,對個人投資者而言,進入時點的選擇沒那么重要。
基金公司顯然對股票型基金還不感冒,或者說,他們更愿意做“右側”交易者。另一大原因或是目前次新股票型基金被贖回的現狀。
總體而言,股票型次新基金是今年遭贖回的重災區。今年股票投資方向基金首發總規模1012.87億份,但到二季度末時,僅剩540億份,平均贖回率為50%。
即使是銀行系新基金,雖然首發耀眼,依然難改打開后被贖回的命運。上述幾家銀行系基金中,剛剛結束募集的民生加銀紅利回報募資超過30億元或值得慶祝,但別忘記,其3月份發行的民生加銀中證內地資源成立規模6.83億份,年中即被贖回一半,僅剩3.33億份。
同樣的,建信深證100發行規模17.47億份,二季度即被贖回六成;工銀瑞信量化策略首發24.33億份,兩個月內也被贖回了近一半。
而單只基金遭贖回最多的要屬國泰中小板300成長ETF及其聯接基金,其聯接基金1個季度內縮水93%,僅剩5100萬份,ETF也被贖回83%,僅剩5900萬份。
這也讓許多新任基金經理倍感無奈,不少人抱怨,只要凈值做到1元附近,贖回申請就涌來,因為大量贖回,原本的投資節奏和策略也大受影響。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固定收益類產品在新基金發行領域的完勝也使得新華、景順長城、摩根士丹利華鑫、中郵、銀華等基金公司相當被動。
而在大中型所有基金公司中,一向擅長營銷的上投摩根基金今年明顯另類,上半年該基金僅新發了1只普通債券型基金和1只QDII基金,下半年其新產品計劃為兩只股票型基金,這與目前絕大多數大中型基金趁熱發固定收益類基金大不相同。
在“股冷債熱”的當下,何種選擇會笑到最后,只待時間的檢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