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即將成立一個由民營企業參股組建的重大能源管理公司,按照設想,將由這家公司來負責中國能源輸送命脈西氣東輸的三線管理和運營。
目前該公司正在組建當中,計劃最遲于今年年底前正式成立。參與方共包括全聯基礎設施產業投資基金、寶鋼集團、社保基金及中石油四家。新公司的注冊資金將高達“大幾百億級別”,按照計劃的出資級別,中石油占股50%左右,剩下的一半股份歸全聯基礎設施產業投資基金、寶鋼集團、社保基金所有。不過,這將是一個完全獨立于中石油系統的公司,今年早些時候,中石油就曾宣布,與全聯城市基礎設施產業投資基金、全國社保基金和寶鋼簽署項目投資合作框架協議,共同建設西氣東輸三線工程。
就此,一直呼吁放開打破壟斷的民營企業以一只產業投資基金的形式得以進入能源領域。而此時,42項民間投資實施細則剛剛出齊,這場兩年多的民企投資新政就此落下帷幕。對于渴望打破諸多玻璃門和彈簧門的民營資本來說,破冰嘗試剛剛開始。
新公司
據了解,即將成立的運營西氣東輸三線的新公司,將完全按照市場化的機制,建立現代企業制度,通過股東會、監事會等各個層面,在管理上加以規范和約束。這并不是中石油下屬的管道公司,只不過中石油也是控股方之一。目前,新公司還處在成立的籌備階段,新公司的注冊地、公司的成立形式等都還在研究之中。
中華全國工商聯基礎設施商會相關人士說,在西氣東輸三線項目中,全聯基礎設施產業投資基金是以資本運作的形式參與,將以一個財務投資人的角色,吸引民間資本進入到這個項目中來。在新的項目公司中,基金更多的承擔一個出資人的角色,不會參與管道的具體建設和經營管理。
全聯基礎設施產業投資基金于今年3月12日正式啟動,是國家發改委批準設立的試點產業投資基金,旨在通過該基金平臺合理引導民間資本進入能源和基礎設施領域,全國工商聯主席黃孟復曾對媒體表示,雖然有多家機構申請成立基礎設施投資基金,但最終發改委通過的只有這一家。“這主要是考慮到該基金旨在擴大民間資本投資。”
2008年,全國工商聯下屬的城市基礎設施商會通過全國工商聯向國家發改委申報成立該基金。2008年8月19日,得到了國家發改委關于同意開展基金籌備工作的批復,基金規模為100億元人民幣。
全國工商聯下屬的城市基礎設施商會成立于2007年6月24日,由哈爾濱翔鷹集團、霍英東集團、科瑞集團、新奧集團、香港地鐵集團、科達集團、大通投資等基礎設施行業領軍企業共同發起成立。其會長為翔鷹集團董事長劉迎霞,副會長包括霍英東之子霍振宇、萬通董事局主席馮侖、神州數碼總裁郭為、民生銀行行長董文標(微博)等商界大佬。
據悉,全聯城市基礎設施投資產業基金管理公司主要由城市基礎設施商會主導管理,民營企業在其中處于絕對控股地位。不過,基金在募資方面也吸收了部分國有企業的資金。
目前,基金還在募資過程中,如果西三線項目具備投資條件的話,基金規模至少會超過100億,因為中石油這一個項目的投資量就非常大。
早在2010年7月,中石油就為邀請民營企業參與投資成立過一個專門的工作組。中石油希望在總投資近6000億的項目中,有2000多億的投資可以吸引到民間資本進入。具體投資領域涉及勘探開發、管道建設、煉油化工等領域。不過最終結果并不理想。
8月15日,當時曾與中石油有過接觸的中國商業聯合會石油流通委員會會長趙友山對本報說,當時中石油是和我們談過,但是沒有干。原因首先是因為民營企業沒有這個實力,管道建設需要大規模的資金投入,幾乎沒有民營企業能投得起;其次是權益沒法保證,在合作中,民營企業都是直接以資金的形式入股,但是中石油還是絕對控股,民營企業拿了很多的錢只占很小的一部分,利益得不到保證,而且搞不好,投進去的錢還容易被吃掉。
事隔兩年后,中石油再次拿出西氣東輸三線項目對民企相邀。全國工商聯城市基礎設施投資商會有關人士說,這次西三線項目,中石油是真的把好的東西拿出來了,把類似于儲氣等不賺錢或者是成為負擔的項目都剝離出去了,由中石油自己承擔。
據稱,此次民營資本參與的是整個西氣東輸三線總長1000多公里能賺錢的主輸氣管道。上述人士稱,“這個項目只要進入運營之后,會有一個非常穩定的現金流,運營成本很低,這就是一個穩定的現金流。在這樣一個大的背景下,我們能走出這樣一步很不容易。”
通往新36條之路
西氣東輸三線項目公司的籌劃,使得西氣東輸三線項目成為自新36條出臺至今,國內首個明確引入民營資本的國家重點領域的重大項目。
今年5月23日,國務院常務會議曾明確提出,鼓勵民間投資參與鐵路、能源、電信、醫療等領域建設。在新36條實施細則出臺尾聲,7月30日,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國務院常務會議上,再次提出要在鐵路、市政、能源、電信、金融、衛生、教育等領域盡快推出一批引導民間投資參與的重點項目。
截止到8月3日,42項民間投資實施細則全部出齊。國家發改委在其網站發布信息稱,細則為“新36條”的真正“落地”,提供了基本的依規。
與兩年前發布的新36條相比,不少細則在鼓勵民間投資方面更為明確也更具有操作性。中國民(私)營經濟研究會研究員朱小群評價稱,實施細則的最大亮點,是一些此前民間投資的禁區開始“破冰”,民間投資的領域和空間大大拓寬。
具體而言,在《關于國有企業改制重組中積極引入民間投資的指導意見》,明確規定“不得在意向受讓人資質條件中單獨對民間投資主體設置附加條件”;在《關于鼓勵和引導民間資本進入銀行業的實施意見》,將村鎮銀行主發起行的最低持股比例由20%降低到15%;《關于鼓勵和引導民間資本進一步擴大能源領域投資的實施意見》提出在煤炭資源勘探、開采、經營、加工轉化,以及電網、煉油和新能源等領域鼓勵民間投資發展的政策措施。
國家發改委投資所副所長楊萍說,這些細則出來之后,對于促進民間投資的增長肯定是好的。但是這些政策不可能立竿見影。因為現在整個經濟的環境都不是太好,企業的盈利能力在下降,此前過剩的投資而造成的后果還沒有消除掉。
在楊萍看來,民營企業要想真正打破玻璃門、彈簧門,還要有不少的路要走。以長期封閉的鐵路系統為例,此次也明確提出要對民資開放,這是因為鐵道部面臨著很大的資金壓力,民營資本也有不少很想進入鐵路領域,但是雙方的需求要做到有效對接,“不能是民營企業想進的,鐵道部不開放,鐵道部開放的民營企業又不愿意進。”
而在電力、石油等傳統的壟斷領域,民資想要進入的話,仍需要后期進行進一步體制改革和政策上的不斷完善。“要想徹底讓這些壟斷行業放開,深化改革是必由之路。”楊萍說。
中國民(私)營經濟研究會研究員朱小群說,開放民間投資不是光出幾條細則就行了,而是主要看經營領域開放、銀行資金流向、資本市場發展、企業稅賦減少這四個具體問題有沒有解決,看這四方面有沒有給予民營企業更大的發展空間。開放領域,就要允許民間資金投資高端領域,如金融、交通、通訊等;應給民營企業更多的資金獲得渠道,銀行貸款要更多面向民營企業;資本市場面向民營企業更多地開放。
對于中國商業聯合會石油流通委員會會長趙友山來說,對新36條和相關實施細則都已經“不再感冒了”。他說,“政策就是這樣,在經濟形勢不好的時候,需要你的時候,就讓你拿錢進來;在形勢好的時候,有錢賺的時候,就讓你出局。如果政府連個油源都保證不了的話,我們憑什么相信他能保證其他的投資呢?”
全國工商聯城市基礎設施商會有關人士則表示,落實新36條,要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對于一些領域,民營企業需要找到更為合適的方式來進入。他認為通過非實業資本進入的方式,慢慢進入,然后從市場化機制上,做一些補充和嘗試的做法,將是一個趨勢。以資本運作的形式進入傳統的壟斷領域,在一些領域遇到的玻璃門和彈簧門就會比較少。“如果民營企業非得要自己進入,甚至還需要控股,其實是沒必要的。民營資本的進入也需要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