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結構調整是促進農業增效,實現農民增收的主要渠道之一。近年來,劍河縣在保障糧食安全生產的前提下,全力推行“四舉措”實施產業結構調整,促農業增效、促農民增收,有力推進同步小康建設進程。
抓好科學規劃布局。根據全縣各地區不同的氣候條件、地質地貌等具體情況,在全縣范圍內有針對性科學規劃產業結構調整布局,在久仰、南哨、太擁片區重點發展中藥材種植,在南加、南寨片區重點發展網箱養魚,在革東、岑松和柳川重點發展果蔬種植,在磻溪、南明、敏洞和觀么重點發展茶葉、獼猴桃、太子參、核桃等產業,逐步形成各鄉各鎮都有發展產業,各鄉各鎮都能調整產業結構,規劃科學、布局合理、管理有效的產業發展格局。
突出特色產業引導。按照“突出重點、因地制宜、統籌規劃、分類指導”的原則,建立“政府引導、市場導向、農民主體、科技支撐”的推進機制,積極發展和培育農民特色產業專業合作社及特色龍頭企業,構建農業生產、加工、銷售為一體的農業產業鏈,引導全縣農業產業發展。目前,已成立香豬、大鯢特色養殖、庫區養魚、鉤藤種植等74個特色農業產業專業合作社,覆蓋群眾1123人,產值達1234.4萬元,社員人均純收入達10000元以上;建有規模以上特色農產品加工企業5家,帶動就業373人,產值達1.2億元。
加強示范樣點建設。在公路沿線、重要路段及主要地區建立特色產業示范點,通過示范帶動,提高農民發展現代農業產業的積極性。目前,已在南加、南寨建有1.3萬余箱庫區養魚基地,在久仰、南寨建有存欄4萬頭的香豬養殖基地,在岑松、柳川建有1800畝的果蔬示范基地;在巫會溪等地建有4200畝的鉤藤種植示范基地;在溝洞等地建有6500余尾大鯢養殖示范基地。
強化科技培訓指導。通過遠程教育、以會代訓、現場輔導、農技培訓班等多種方式,培養懂技術、會經營、能管理的農村“土專家”等人才,并聘請為縣級科技特派員,分別聯系各農業產業基地蹲點進行科技指導。今年以來,投入31萬元組織215人次深入鄉鎮開展技術指導,培訓農民11430余人。(劍河縣小康辦)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