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氣養血湯
組成:黨參20克,黃芪(蜜炙)20克,黃精20克,山萸肉20克,女貞子15克,淫羊藿15克,巴戟天20克,丹參20克,雞血藤20克,龜板30克,鹿角膠(烊化)9克,大棗10枚,干地黃15克。
功效:培補脾腎,益氣養血。
主治:再生障礙性貧血,表現為陰陽氣血兩虛者,也可用以治療化療后骨髓抑制所表現的貧血、白細胞減少、血小板減少等,可作為臨床常用的基本方劑。
用法:水煎,日服三次。另外,人參研粉每服1.5克,早、晚2次吞服。
益氣養血湯方解
方解:再生障礙性貧血是嚴重的血液疾患,現代醫學認為是骨髓造血功能障礙引起嚴重貧血。中醫認為腎藏精納氣、主骨生髓,脾為氣血生化之源,再障貧血,主要是由于脾腎虛損,氣血生化無源,而致氣血虛損不足。
故本方遵培補脾腎、補益氣血這一基本原則。根據《內經》“陽生陰長”、“陽先陰后”的理論觀點,培補脾腎、補益氣血,又專以溫陽益氣為先。本方把健脾益氣之黨參、黃芪、黃精與補腎助陽之淫羊藿、巴戟天、山萸肉、鹿角膠等做為基本藥用于疾病之全過程。
據臨床觀察,這類藥似對紅細胞系統的造血功能有促進作用,這與中醫觀點是一致的。同時,根據“血以和為補”的原理,亦加入兼補血與和血作用的丹參、雞血藤,這類藥似有改善循環及清除病損處代謝障礙的作用,加入干地黃、龜板,是考慮滋陰養血,陰陽雙補,取得陰陽平衡。
加減:如偏于陰虛而又口干舌燥、五心煩熱的陰虛內熱之候,可減淫羊藿,干地黃易生地黃20克,加元參20克,知母15克,地骨皮15克。但是需要明確的是:不要因為有陰虛內熱之候,而放棄溫陽益氣的基本原則。
再障出現發熱,有陰虛、氣虛、感染之別。前兩者為本病引起,一般為低熱或無熱而有灼熱感,可遵“治病必求其本”的原則,按貧血辨證施治,調整陰陽氣血。如系感染外邪引起高熱,就要考慮內外合治,在上方的基礎上,酌加金銀花、連翹、蒲公英、板蘭根、山豆根等清解祛邪之品。
再障貧血,以氣虛血虛,氣不攝血為多見,仍應抓住病之本質,培補脾腎、益氣攝血,并加入相應的止血藥,如阿膠、煅龍牡、赤石脂、白芨、生地炭、側柏炭、地榆炭、仙鶴草等。
如系外邪感染,邪熱熾盛,灼傷血絡、血熱妄行、則須在清解祛邪基礎上,加入涼血止血之品,如金銀花、連翹、板藍根、黃芩、黃連、犀角、生地、丹皮、大小薊、側柏葉等。無論各種嚴重出血,均可用大小薊、生地榆、藕節、仙鶴草各60克,水煎服。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