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鄭州高女士3歲的女兒感冒發燒三四天不見好轉,到醫院進行血常規檢查后,發現血象(即白細胞計數)高,可醫生沒讓用抗生素。對此,高女士有點擔心:聽說血象高了就是細菌感染了,為什么不用抗生素?在和同事交流的過程中,她發現,有的孩子感冒發燒后血象不高,醫生卻讓用抗生素。“這是什么原因呢?”
血象升高未必用抗生素
“白細胞數量升高并不是用抗生素的指征。”鄭州大學第三附屬醫院急診科主任張冬梅說,上呼吸道感染就是最常見的疾病,其病因既可能是細菌感染,又可能是病毒感染。“通常來說,典型的細菌性感染導致的上感,白細胞數量會升高;而病毒性感染的白細胞數量往往不顯著增加,甚至減少。”
“白細胞數量升高是機體的一種應激反應,除了孕期、月經期、嘔吐、寒戰、高人、劇烈腹痛等生理性升高外,一般代表著細菌感染,但也有例外。”張冬梅說,對于部分抵抗力低的人來說,這種應激反應可能會很強烈,會刺激骨髓釋放更多的白細胞來抵抗外來的入侵者,從血常規檢查結果來看,血象是比較高的,而此時是不需要使用抗生素的。
“雖然上呼吸道感染80%以上是病毒性的,但持續幾天后,伴隨著機體抵抗力的減弱,很容易混合感染。這時患者血象不一定高,但可能需要使用抗生素,這也是醫生為什么讓患者過兩三天再復查血象的緣故。”河南省中醫院兒科副主任、主任醫師董志巧說,還有患者被細菌感染后特別重,機體的反應較慢,尚未產生新的白細胞之前,原有的白細胞就大部分和敵人同歸于盡了,盡管血象也不怎么高,甚至有些低,也需要用抗生素。
“抗生素的使用是一個綜合判斷的過程,除了看血常規檢查結果外,還要結合患者的病因、病程、病癥以及個體差異等諸多因素。”董志巧說,比如3歲的孩子感冒發燒后,雖然血象較高,但病因是受冷風吹,同時其精神頭十足,肺部也沒有聽出雜音,就可以不用抗生素。“反之,如果孩子體弱,無精打采,肺部有雜音,燒得又高,即使血象不高,也需要用抗生素。”
中性粒細胞數量需關注
拿到血液化驗單,通常病人都會很茫然,密密麻麻這么多數據,到底說明了什么?尤其是看到有幾個升高或者下降的箭頭,更是內心恐懼,不知道問題是否嚴重。
鄭州大學第三附屬醫院檢驗科主任賈莉婷說,通常拿到一張血常規化驗單,醫生主要看三個數據:白細胞計數(WBC)、淋巴細胞百分比和中性粒細胞百分比,而白細胞計數就是常說的血象,后兩者則是白細胞的分類。
“眾所周知,白細胞是人體的‘衛士’,專門幫助人體抵御細菌等外來入侵。不過,其實在這些衛兵里,有一隊‘精兵強將’更需要關注,那就是中性粒細胞。”賈莉婷說,中性粒細胞進行戰斗時總是沖在最前面,在人體免疫系統里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對于醫生來說,看血液化驗單不僅僅看白細胞有沒有低于正常值,還要關注中性粒細胞的數量。”
賈莉婷說,如果白細胞計數和中性粒細胞百分比都高,說明是單純的細菌感染;如果淋巴細胞百分比高,則是病毒感染;如果白細胞計數和淋巴細胞百分比高、中性粒細胞百分比低那就是既有病毒感染又有細菌感染。
“血象中還會有嗜酸性細胞百分比和嗜堿性細胞百分比這兩個數據,這主要是白血病的指標,嗜酸性細胞百分比高也可能是患者有過敏的情況。”賈莉婷說。
還有兩個需要關注的數據是紅細胞計數(RBC)和血紅蛋白濃度(HGB),如果低了就意味著貧血。“紅細胞增高則一般見于身體缺氧,血液濃縮,原發性、繼發性紅細胞增多癥,肺氣腫臨床常見疾病。”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