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黔東南黎、榕、從三縣侗族地區,幾乎每個侗族村寨都建有戲樓(當地侗族又稱戲臺),而在從江縣境的330個侗族聚居的自然寨中,就有戲樓240座,這些融匯侗族古今文化,演繹人間萬象的戲樓,成為當地文化內涵最為豐富的一道景觀。
在侗族地區,戲樓的出現、發展以至于幾乎遍及侗寨,是與侗戲的產生、發展、繁榮分不開的。據史料記載,自從侗戲鼻祖吳文彩(1788—1845,黎平臘洞人)將漢族說唱《朱砂記》和小說《二度梅》移植改編為侗戲《李旦鳳姣》、《梅良玉》后,侗戲便受到廣大侗族地區群眾的歡迎喜愛,迅速傳遍侗鄉。隨后,從江縣(當時稱永從縣)的六洞地區侗族戲師張鴻干(1779—1839)根據侗族民間口傳的敘事詩《金罕》改編成第一部侗族題材的侗戲《金漢列美》,侗戲最終不斷完善成熟,成為名符其實的侗族戲劇。
180多年來,侗戲在侗族地區深受侗族人民的喜愛,累演不衰,涌現出許許多多的侗戲戲師,侗戲劇目日益增多。而作為表演平臺的戲樓也在侗族地區大興土木,應運而生。侗族的戲樓建造看是簡單,一般只有化妝間和主臺,但是只要看懂戲樓兩旁對聯,就不難看出其豐富的內涵及深刻的寓意。如從江縣龍圖宰門村的戲臺對聯“男扮是假女扮也是假,幕布拉開假對假。臺上是人臺下也是人,鑼鼓敲響人看人”,其幽默間道出人間眾生萬象,酸甜苦辣盡在其中。
在侗族村寨,每到逢年過節,男女老少就聚集在臺下觀看他們喜愛的侗戲。戲樓,作為侗族文化的一道景觀,其功能不僅僅只是演戲看戲那么簡單。(梁 雨)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