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黔東南州臺江縣,有這樣一位好心人,義務為臺江許多殘疾人免費治療,扶貧濟困,半年以來,不管刮風下雨,白天黑夜,每天都堅持上門為病人服務,事跡感人,被稱為醫護人員的“活雷鋒”, 他就是臺江縣協和醫院的醫生——劉燦云。
40歲出頭的劉燦云,是安徽省農村人,少時家貧,中途輟學后外出打工,在艱苦的環境中自學成才,考上了衛校,畢業后在家鄉開了一家診所,由于他對業務精益求精,刻苦努力,所以口碑很好,得到當地人民群眾的信任與愛戴。2012年11月,剛剛到臺江縣協和醫院上班的劉燦云,就喜歡上了苗疆腹地這片熱土,同時他也看到了臺江許許多多病人,或因為家庭貧窮,或因為病情特殊無法醫治,長期忍受痛苦與煎熬。充滿愛心的劉燦云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于是他每天致力于中草藥的研究,決心用自己的技術挽救那些脆弱的生命。
38歲的熊良源,家住臺江縣秀眉社區,十年前因粉碎性骨折致下肢癱瘓,生活不能自理,長期臥床,全身多處發生潰爛,每到夏季炎熱的時候,就生蟲發臭,這樣的日子熊良源熬過八年,曾在多家醫院診治,都效果不佳,完全喪失信心。劉醫生在參加紅十字會的一次公益活動中,發現了熊良源的情況。由于熊良源因為身體的原因,長期與外界隔離,致性格孤僻、憂郁、甚至絕望。劉燦云下定決心,要用中草藥把他的病治好。作為一個醫生,劉醫生很能理解他所面對的是一個多么自卑,多么沮喪,多么無助的患者。劉醫生不僅努力把他的潰爛治好,還從精神上鼓勵他,幫助他,于是除了堅持每天下班后給他換藥外,還給他寫信、抄唐詩、畫畫、送書籍,想方設法對他進行心理輔導。人心都是肉長的,熊良源終于從麻木抑郁的精神困惑中走出來。經過3個多月精心護理,終于治好了熊良源小腿的慢性潰爛。
記者跟隨劉醫生去采訪時看到,熊良源一家租住在煙草局樓上一間雜亂的小房間里,燈光昏暗,室內臭氣撲鼻。劉醫生認真地給患者脫衣,忍受各種難聞的臭氣和不堪入目的傷口,十分細致地為病人打針,換藥,完了還收拾干凈。劉燦云的這種忍耐,這種愛心,是常人難以理解和難以辦到的。
張那耶是一位因摔傷頸椎導致行走不便的患者,家住梅影村廉租房,老伴是一個癱瘓病人,全身手腳發抖,二人相依為命,有時候雙方栽倒,甚為凄慘。劉醫生了解到這種情況,總是在下班后抽時間去看望他們,陪他們說話,做健康檢查,送中藥給他們服用。由于病情嚴重,劉醫生就背著張那耶下樓到協和醫院治療,同時,還資助她的女兒上學。因為身邊沒有親人照顧,加上老伴行動不便,不久張那耶只好出院轉回家中,等待劉醫生每天上門給她治療。由于每天下班以后,劉醫生還去許多病人家里治療,回來時已經晚上八九點鐘,此時的他,已經筋疲力盡,連吃飯都還沒有著落。
劉燦云上門免費為病人治療的事例還有很多,熊良源和張那耶只是其中兩位。劉醫生自己的收入并不高,但是他依然自掏腰包為他的患者治病,慷慨解囊。劉燦云在業務上努力鉆研,在行動上助人為樂,熱愛公益事業,積極參加社區及紅十字會的各項公益活動,努力做好技術及文化扶貧工作。他的人生信條是:堅持、認真、負責、仁愛。他是座右銘是:把好人做到底。(張 奎)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