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距臺江縣城東南面15公里遠的大紅寨,坐落在一個封閉式的山灣里,四面群山環抱,村旁寨中古樹參天,蒼翠欲滴,風景幽美。三條小溪穿寨潺潺流淌,匯于寨腳的風雨橋,清澈透底,又蜿蜒向北緩緩注入翁你河。
就是這樣的一個靜美的山寨里,300多年來一直流傳著一位抗清苗族英雄——包利王的故事。然而,翻開臺江縣1994年由貴州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臺江縣志》,里面沒有提及和記載包利王這號英雄人物。為此,筆者走訪了臺江縣史志辦的張志發先生,他說,在新編的《臺江縣志》中將把這位抗清英雄包利王大篇目的涂上濃濃的精彩的一筆......
今年春季的一天,我來到了這個心儀已久的山寨,也有幸“拜祭”了這位當年叱咤一時的苗族英雄。
包利,男,臺江縣臺拱鎮大紅寨人,是清雍正十三年苗族起義領袖,人稱包利王,生于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農歷五月五日。包利自幼習武,生性剛烈,武藝高強,交游甚廣。常出入于貴州清江、古州、丹江、臺拱各苗寨傳授武藝。他不僅拳術高超,而且馬技和箭術都十分精湛,他騎一匹白斑馬能從木樁上飛馳,射箭能在 500米以外,箭箭命中目標,因而揚名“苗疆”。
雍正十三年(1735年)二月,包利與古州八妹寨紅銀等以苗王出世相號召,在古州高表召集古州、清江、臺拱等地苗民萬余人歃血“議榔”,公推包利為苗王,舉行起義。義軍進擊古州,古州鎮總兵韓勛事先聞訊,帶重兵至王嶺訊阻擊,義軍被迫退回高表。遂此上清江雞擺尾建據點,并分兩路抗擊清軍。一路由紅銀率領進攻清江廳;一路由包利親自率領進擊臺拱清軍,先取臺拱廳屬方召汛,截斷臺拱援清江通道,敗清軍于蓮花屯,清將郭占乾以下兩千人被圍殲,義軍聲勢大振,頓增至兩萬余人,一舉攻下臺拱廳城。官軍退避鎮遠,義軍以雞擺尾、挖拜、臺雄為據點,分類進擊清軍。并乘勢攻取舊州、余慶、八寨、丹江、青溪、思州等廳城,威鎮京城。雍正命湖廣總督張廣泗總理苗疆事務,升任七省經略,率湘、黔、粵、湖廣、川、滇七省清軍至臺拱鎮壓。義軍退避交上、汪江、交工、南宮等地,潛至牛皮大箐與清軍周旋。
乾隆元年(1736年)正月,張廣泗巡視雞擺尾、控拜、臺雄一帶軍情,偵知包利率主力集結于交上、交工、汪江、南宮一帶。便叫王龍黨至臺拱面授機宣:“交上一寨,自恃寨大人悍,又逼近牛皮箐,為鋪逃之藪。因分布官兵五路進攻……”初四日,王無黨、康世顯等率大軍由臺雄出發,時攻包利的交上大本營。包利率眾奮力反擊,清軍幾攻不下。初七日,清軍發動更大規模的五路進攻,義軍拼死力拒,清軍縱火燒寨,義軍一面撲火,一面戰斗,被燒死百余人。義軍撤退又被驚馬阻塞,死傷慘重。包利率余部突圍入牛皮大箐,憑借山林與清軍周旋。三月,張廣泗部署八面圍攻,阻斷義軍糧道和外援,包利陷于孤軍作戰,浴血奮戰,終因受傷于烏糯箐被康世顯俘獲。五月,包利與先后被俘的紅銀、老能等四十余名首領被解往省城貴陽,包利因傷勢過重而半途犧牲,紅銀、老能等四十余名首領被解往貴陽后也被凌遲處死。十月,義軍余部也先后被清軍撲滅,起義失敗。
這次轟轟烈烈的起義雖然失敗了,但他撼動清庭,迫使清乾隆下詔“永免苗民賦稅,苗人訴訟一宜按照苗例”,苗族地方得到很長一段時間的安寧。包利王也因此在苗疆一帶揚名,F紅陽寨還存有包利王故居遺址、包利練兵場、被人們說的神乎其神的包利泉、包利的古城門、包利哨、包利墓等。
據該村的老人們說,在包利中途因傷勢嚴重犧牲后,寨人悄悄把他的尸體抬回本寨。包利負傷泄世前,曾對心腹說過:我死了以后你們要把我的身子豎起來埋,面朝我的營哨,就象我活著的一樣。于是寨人按照他的遺囑,在包利哨下方兩百余米處擇一龍脈之地,反向豎起埋葬,讓其面朝自己的營哨。2004年4月,寨人為了紀念這一歷史人物,用一塊巨大石塊作墓碑,上刻“包利王”三個大字以祀。每逢清明時節,寨人紛紛前往墓地,燒香焚紙,祭奠英靈。(姜志斌)
記者手記
站在包利墓前,我沉思良久。大紅寨很是古老,卻又景色秀麗。寨內自然風景和人文風光新奇獨特,2007年開發為臺江縣重點的民族旅游村寨。近年來,臺江縣委、縣人民政府又投資上千萬元修建了進村寨、進山旅游公路等設施。許多有志開發旅游業的投資商也紛至沓來,欲在這里大顯身手,大干一場;許多攝影愛好者、探險家、民族文化研究專家紛紛蜂擁而入探究。這里,不久將成為貴州東線旅游集農業生態、民族文化生態、森林生態、圍獵垂釣、體驗農家生活、田園風光、探險尋幽、攝影繪畫、科研訪古為一爐的理想旅游聚集地,是臺江新興生態旅游的一顆燦爛的明珠。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