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憲福,男,侗族,初中文化,1966年3月生,連任天柱縣第十五屆、十六屆人大代表。2007年被邦洞鎮黨委評為“優秀共產黨員”、“先進工作者”;2010年被天柱縣委組織部評為“優秀村干部”;2011年被邦洞鎮黨委、政府評為“先進工作者”,同年被評為天柱縣第十五屆人民代表大會“優秀代表”。現任天柱縣邦洞鎮三團村黨支部書記。在工作中,樹立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思想,認真履行人民代表的職責,為人民群眾辦好事辦實事,向人民交上一份滿意的答卷。
(一) 抓關鍵,加強新農村建設
龍憲福同志初中畢業后,就從事金礦、煤礦事業,帶領部份村里年輕人發家致富,為促進全村富裕奔小康起著帶頭作用。2005年全村黨員大會推選擔任三團村黨支部副書記。2007年擔任三團村黨支部書記。擔任村干后,結合本村實際制定發展思路,依托本村資源開發,修通致富路,擴大生豬養殖,加大產業結構調整,積極實現“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工作目標,不斷增強群眾的戰斗力、凝聚力和創造力。他認為:“村子富不富,關鍵看村干部”。作為村里的“領頭雁”,按照“四化”標準和德才兼備的原則,把一批政治素質好,作風踏實,不謀私利,有奉獻精神,會管理,懂經營的人列為黨員發展對象:不斷補充新鮮血液,吸收年輕黨員,擴大黨員隊伍,把農村致富能手中的優秀分子培養成為黨員,作為后備干部進行培養,從根本上改變黨員隊伍年齡老化、文化偏低、能力較弱和后備干部乏人的狀況。他定期組織黨員群眾學習,通過培訓學習,提高了黨員隊伍素質,純潔了黨員思想,增強了黨員思想覺悟性。充分發揮遠程教育網絡的作用,采取各種措施加大對農村黨員干部教育培訓的力度,學習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和法律法規,提高農村黨員干部對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認識,增強政策水平和民主法制觀念。
(二)抓重點,因地制宜調整產業結構,著重解決農民增收問題
發展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讓農民盡快的富起來,因地制宜,抓好產業結構調整。從實際情況出發,根據村里的地理位置、市場行情和傳統習慣來規劃調整,圍繞畜牧、林業、種植等資源優勢作文章,以最少的成本獲得最大的效益。養殖業占三團村農牧業總產值的48%,是三團村農民增收的主要渠道,特別是生豬養殖,在該村養殖業中占有很大份額,而且發展速度快,勢頭強勁。如村民楊義槐,飼養能繁殖母豬20頭,育肥豬45頭,年純收入20余萬元,用養豬的收入買了一輛大貨車。全村興起養豬熱潮,全村共養殖、出售肥豬3086頭,人均增收480元,并涌現出10戶養殖大戶;種植優質稻450畝,增產糧食27800公斤,種植雜交玉米863畝,收入玉米215750公斤。積極鼓勵老板、個體經營戶投資興辦種養殖、加工項目,以帶動擴大種植,養殖規模,帶動農村產業結構調整。2007年引資興辦個體企業磚廠一個,投資123萬元,解決了27人的就業問題,引資興辦了興龍養殖場一個,投資42萬元,養豬120頭,養牛10頭。在他的帶領下,促進了全村經濟發展,增加農民收入。
(三)抓機遇,加快公共事業發展
積極爭取上級的支持,加大村里基礎設施的建設力度,實施村寨“美化、亮化、硬化、凈化”工程,加強文化事業的發展,提高群眾的生活水平和物質文化需求。2008年爭取寧波扶貧辦幫扶資金11萬元,自籌資金5.2萬元,總投入16.2萬元硬化了三團寨長380米,寬3.5米的路面,潘家進寨路長160米,寬2米路面。2009年爭取寧波扶貧辦幫扶資金19萬元,修建了長20米,寬5米的一座橋梁。建沼氣池46口,改廁、改廚、改灶120家。建立了以三團寨為主的養殖小區,發展了能繁殖母豬148頭;組建了二個文藝腰鼓隊;投資6萬元新修了新場面公路1.5公里;投資1.8萬元建設路標一座。爭取上級項目資金實施了村自來水工程,解決了家家戶戶吃水難的問題。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