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科學家最新設計一款電腦程序――“夢境捕手”,能夠讀取人類夢境,精確率達到60%。這與好萊塢巨星萊昂納多主演的《盜夢空間》十分相似,這部電影劇情描述了“盜夢者”如何控制人們的夢境,并竊取睡夢中的想法。
研究報告詳細情況發表在近期出版的《科學》雜志上。據任職于日本國際電氣通信基礎技術研究所的堀川友慈介紹,他們招募了3名20歲至39歲的男性志愿者,參與為期10天、每天3小時的讀夢實驗。志愿者一進入睡眠6到7分鐘,就會被喚醒以描述夢境,研究人員同時利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技術將志愿者睡眠時的大腦活動記錄下來。這一過程重復進行,直至每位志愿者提供至少200個夢。
一位瞌睡的男子告訴研究人員:“從天空角度,我看到某個物體,它非常像一個巨大的銅像。這個銅像位于一個小山丘,在山丘之下有住宅、街道和樹木。”另一位志愿者說:“我在一個地方隱藏了一把鑰匙,位于椅子和床之間,之后某人將鑰匙取走。”研究人員對每位志愿者的夢境描述進行了分析,并將主題列入20個類別之中,這些夢境事物類別包括:男人、女人、工具、書和汽車。接下來讓志愿者處于絕對清醒狀態,向他們展示相對應事物類別的照片,對他們的大腦進行掃描。
最新設計的一個電腦程序很快采集到大腦對應每種類別事物的“活躍信號”,在實驗的最后階段,當測試者再次進入睡眠,電腦程序試著讀譯志愿者的大腦掃描。令人驚奇的是,電腦能夠識別夢境中60%的圖像,日本京都ATR計算機神經科學實驗室研究員神谷之康稱,實驗結果表明有效性遠大于偶然性。
一些神經學專家表示,這些志愿者在實驗中的睡眠狀態非常輕,因此嚴格意義上講他們并未處于夢境狀態。但是日本研究小組認為,志愿者在實驗中已非常接近深度睡眠。
《科學》雜志援引哈佛大學醫學院專家羅伯特・斯蒂克戈爾德的話說,盡管能完整讀取人類夢境的機器離現實還相當遙遠,但堀川友慈等人的新研究成果“在細節和成功率上令人驚嘆”。(葉傾城 林小春)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