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探索
日前,研究人員稱,發生在1.29萬年前的一次彗星撞擊可能使北美洲的“克洛維斯”人滅絕。
從格陵蘭一個冰核中提取的一層鉑可追溯到一個突發的氣候過渡期——“大寒冷”期。科學家以前把這個時期和克洛維斯人的滅絕聯系在一起。這些史前的狩獵收集者最早占據北美洲。哈佛大學的研究人員說,這為一顆彗星把地球帶入更冷階段致使幾十個物種滅絕的理論提供依據。
研究人員米柴爾-佩塔弗和哈佛大學同事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雜志上撰文說,他們發現約12890年前冰的鉑濃度增加100倍。這和氧同位素測量顯示的氣候迅速變冷的時期——大寒冷期相同。1.15萬到1.29萬年間,地球進入大寒冷期時,北半球高緯度地區快速回到冰河時代。研究人員稱,在一次撞擊中碎片進入大氣,這使地球全面變冷,徹底摧毀克洛維斯人等本土文明。
作為克洛維斯人迅速滅絕的證據,彗星理論家以前指出,極少數克洛維斯考古遺址顯示出克洛維斯人滅絕后人類生活過的證據。在少數克洛維斯考古遺址,克洛維斯和后克洛維斯文物被沒有文物的沉積物層隔開,這表示這些文明存在時間間隔。他們認為,這個沉積物層是北美洲人類考古記錄的“死區”。這個時期開始于這次彗星撞擊,持續約500年。
但其他科學家認為,后來在克洛維斯遺址沒有人類生活的事實并不能成為假設一個種群崩潰的理由。美國考古學家萬斯-霍利迪指出,短期占據克洛維斯或后克洛維斯等古印第安期遺址是正常的。他說:“那是因為許多古印第安期遺址都是狩獵殺戮遺址,完全相同的一個地點反復出現殺戮是非常不可能的。所以克洛維斯人沒有占據其他古印第安地區也就不足為奇,也就沒有推斷一場災難的理由了。”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