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0日,社民黨總理候選人施泰因布呂克在集會上亮出勝利手勢。
9月21日,德國柏林,在基民盟集會上,總理默克爾向支持者揮手。
四年一度的德國聯邦議院選舉將于22日揭幕。由德國總理默克爾領導的基督教民主聯盟與基督教社會聯盟組成的聯盟黨,預計將繼續保持聯邦議院第一大黨地位,如果不出意外,默克爾獲得連任將無懸念。
這次德國大選盡管波瀾不驚,但依舊不乏看點:默克爾能否憑借自己超高的人氣幫助聯盟黨拿到更多選票?聯盟黨能實現與自民黨繼續聯合執政的目標嗎?德國新政府在歐元救助政策上會有變化嗎?
【焦點1】 高人氣能否帶來更多選票?
民調顯示默克爾支持率領先挑戰者近30個百分點
執政八年來,默克爾無論在個人執政能力、政績,還是執政風格、人品等方面,都得到大多數德國民眾的認可。民調顯示,默克爾的支持率領先挑戰者——社會民主黨(社民黨)總理候選人施泰因布呂克近30個百分點。
在2009年和2005年大選中,聯盟黨的得票率最高為35%左右。默克爾此次能否帶領聯盟黨拿到40%左右的選票值得關注。
德國貝塔斯曼基金會布魯塞爾辦公室負責人托馬斯·菲舍爾說,默克爾取得的主要成績是,德國經濟形勢穩定,鞏固財政得到推進,新舉債務下降,年輕人失業率為歐洲最低,不到8%。所有這些使她成為歐洲和世界最有權勢的女人之一,而德國在歐盟的政治影響和經濟分量也因此持續增加。
德國政治學家、柏林自由大學政治社會學教授奧斯卡·尼德邁爾說:“歐元區許多國家都受到危機影響,而德國卻沒有受到多大影響,工作崗位沒有丟掉,稅負沒有增加,這與默克爾的領導有很大關系。” (記者 劉向)
【焦點2】 “默克爾黨”與哪個黨在一起?
若執政聯盟難奪議員過半席位,那么聯盟黨可能聯手社民黨
德國電視二臺最新公布的民調顯示,聯盟黨和自由民主黨(自民黨)支持率目前分別為40%和5.5%,社民黨和綠黨支持率分別為27%和9%,左翼黨支持率為8.5%。
德國貝塔斯曼基金會布魯塞爾辦公室負責人托馬斯·菲舍爾說,目前所有跡象表明,聯盟黨將成為聯邦議院最大的黨團,默克爾估計將連任總理,而最大未知數是聯盟黨和自民黨能否繼續執政。
菲舍爾說,在關鍵的巴伐利亞州議會選舉慘敗后,自民黨對能否達到進入聯邦議院所必須的5%得票率門檻沒有把握。聯盟黨因此面臨繼續與自民黨組閣,還是與社民黨組成大聯合政府兩種選擇。
德國政治學家、柏林自由大學政治社會學教授奧斯卡·尼德邁爾說,德國選民立場很靈活,大約三分之一選民直到大選前幾天甚至大選當天才會做出決定,因此選舉結果始終難以預測。他認為,如果現執政聯盟無法取得聯邦議院過半席位,最大的可能將是聯盟黨與社民黨組成大聯合政府。但社民黨不愿意與聯盟黨組成大聯合政府。
2005年,社民黨與聯盟黨組成以默克爾為總理的大聯合政府。在2009年大選中,社民黨遭遇史上最大的敗績。此外,聯盟黨和社民黨還在稅收政策上有明顯不同。社民黨希望提高對高收入階層的稅負,并且引入財產稅。
眼下歐債危機隱患遠未消除,作為歐元區最大的經濟體,德國新政府的組成對歐元區未來和歐盟機制建設也將產生重要影響。
菲舍爾說,新的德國政府可能繼續推進嚴格的緊縮和鞏固財政政策。如果大聯合政府產生,可能存在的沖突點在于,基民盟明確拒絕為危機國家債務共擔風險責任,明確拒絕引入歐元債券;而社民黨支持歐元債券、清償債務基金及類似工具等。 (記者 劉向)
■ 觀察
為何“中國話題”缺席大選?
9月的德國有兩件熱鬧事,一是將于22日閉幕的法蘭克福國際車展,二是于同一天舉行的德國聯邦議院選舉。車展上,從舉辦方到參展商都大談中國的重要性;而在大選中,“中國話題”卻難覓蹤影。
既然中國如此重要,為何“中國話題”卻缺席大選?從德國的角度看,這要歸功于其對華政策的長期積累與不斷成熟,以至德國社會如今已對此形成了某種不言自明的共識。
一國對外政策的基石在于如何定義雙方的關系,德國正式提出對華政策是在兩德統一之后。1993年,德國總理科爾訪華,隨后提出德國應從中國巨大的發展潛力中獲益,“不斷拓展相互受益的實質性伙伴關系”。兩年后,這一綱領成為歐盟對華政策的藍本。科爾的繼任者施羅德繼續深化這一方針,他多次訪華,積極推動雙方合作。
現任總理默克爾上任以來,大力助推兩國戰略伙伴關系,并且加強了共同解決國際事務的合作,德國對華政策在不斷延續中變得更加深刻而穩固。尤其是在應對全球金融風暴與歐債危機的實踐中,德國良好地利用、而非對抗中國經濟發展帶來的市場與機遇。今年,德國政府更積極推動中國和歐盟解決光伏和無線通信設備“雙反”爭端。
德國對華政策的成熟還體現在如何看待雙方的差異與競爭。早在上世紀90年代,德國前總統赫爾佐克在論述德國外交政策時曾為此定調:“我們正面對一個不同視角相互碰撞的政治新時期……一個國家越獨立,就越能發現并追求其自身的價值與身份認同。”
2012年,中德雙邊貿易額為1611億美元,相當于中歐貿易總額的三分之一左右。數據顯示,中國已累計批準德國企業在華投資項目7900多個,德方實際投入超過200億美元。
即使將歷史的時間軸拉得更長來看,德國大選也鮮以中國為由制造話題,這顯示其對華政策具有相當的、跨黨派的穩定性。(記者 文史哲)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