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的定義是什么?美國和歐洲政客喜歡談論價值觀和制度。但是對于世界各地數(shù)十億人來說,關鍵點更簡單,也更容易理解。西方是一個普通人也可以過得舒適的地方。正是這一夢想讓非法移民冒著生命危險,試圖進入歐洲或美國。
然而,盡管西方仍舊對外界有著強烈的吸引力,西方世界本身卻在對自己的未來失去信心。上周,奧巴馬發(fā)表了自己就任總統(tǒng)以來最讓人心灰意冷的演講。這位美國總統(tǒng)毫不留情地列舉了日益加劇的不平等和不斷下降的社會流動性,并說這種局面“給美國夢、我們的生活方式以及我們在世界各地所代表的東西造成了嚴重威脅”。
悲觀源自經濟現(xiàn)實皮尤研究中心今年春天在39個國家所作的一項民意調查的內容是:“貴國的孩子會過得比他們的父母好嗎?”只有33%的美國人認為自己的孩子會過得比自己好,多達62%的美國人認為孩子們會過得更糟。
歐洲人甚至更加悲觀。只有28%的德國人、17%的英國人、14%的意大利人和9%的法國人認為孩子會比上一代人過得好。西方的悲觀態(tài)度與發(fā)展中國家在這個問題上的樂觀形成了鮮明的對比:82%的中國人、59%的印度人和65%的尼日利亞人認為孩子們會迎來更加繁榮的未來。
參議員馬爾科·魯維奧是2016年美國共和黨總統(tǒng)提名人選的競爭者之一,他認為他父母一代人能夠通過像在酒吧做招待這種相對卑微的工作“躋身中產階層”。
他承認,如今,這種情況不可能再出現(xiàn)了。
歐洲的悲觀和不安全感也源自現(xiàn)實——特別是在了解到未來的福利和退休金可能會減少后。在受債務危機沖擊最嚴重的國家,未來實現(xiàn)繁榮的壓力更大,像希臘和葡萄牙這樣的國家已經削減了工資和養(yǎng)老金。
但是就連經濟狀況相對較好的歐洲國家的生活水平也面臨著壓力。本報的調查表明,生于1985年的英國人的生活水平不能超越比自己早出生10年的人,這是一百年來首次出現(xiàn)這樣的情況。
甚至在經常被稱為西方世界最成功的大型經濟體的德國,“默克爾奇跡”所帶來的好處也主要是拿著高薪的那部分人能夠體會得到。為德國當前的出口繁榮打下基礎的經濟改革包括壓低工資、削減社會福利和雇用更多臨時工。
發(fā)展中國家不斷增加的樂觀情緒和西方日漸增長的悲觀之間存在著關聯(lián)。奧巴馬在上周的講話中說:“從20世紀70年代末開始,社會契約開始瓦解。”也許并非巧合的是,同樣在20世紀70年代末,中國開始對外開放。
就連全球化的擁護者現(xiàn)在通常也承認,全球勞動力大軍的出現(xiàn)對于壓低西方的工資起到了一定作用。我的一些歐洲朋友夢想著貿易保護主義——甚至亞洲爆發(fā)的戰(zhàn)爭——會讓更多高薪工作回流到西方。但事實上,由于技術、經濟和政治力量的推動,全球化似乎不大可能真的走回頭路。當然,試圖通過破壞讓發(fā)展中國家數(shù)億人擺脫貧困的經濟趨勢來提高西方的生活水平,這在道義上也是站不住腳的。
即便西方國家真的關閉本國市場,西方的雇員——包括白領——也會日益發(fā)現(xiàn),許多工作用計算機或機器人來完成會降低成本。事實上,機器人的引入很快也會對中國裝配線上的工人構成威脅。
如果生活水平下降的趨勢繼續(xù),西方選民會作何反應?目前已經出現(xiàn)了政治激進化的跡象,美國和歐洲主張民粹主義的右翼力量都在崛起。不過迄今為止,尚沒有確切的跡象表明美國的茶黨或歐洲的民族主義運動真的會控制一個大國的中央政府。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