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進你家屋,三根大蠟燭,粑粑一對,榮發富貴,粑粑一雙,大錢兩張!金子銀子堆滿倉!”2月10日晚19點30許,記者在劍河縣柳川鎮老城區看到,這里的年味甚是濃厚,鎮上的群眾自發組成舞龍隊伍,正在給大街上的商鋪拜年,為新年的開始討個好喜頭。
家住柳川鎮八一村的王女士,因為遠在遵義工作,所以一年也少回家,王女士不停的用手機拍下熱鬧的時刻,并且非常興奮的對記者說:“長大出去讀書工作以后,幾乎有十來年沒有看到玩龍了,感覺一下子回到小時候,真心覺得好好玩,年味一下子竄出來,還是鄉鎮有意思呢。”
劍河縣柳川鎮的舞龍隊伍由當地村民自發組織,舞龍用竹篾和宣紙制成,依然采用最原始的制作方式,并且在竹筐體內點上蠟燭等照明的材料,讓龍整個身體發光。龍頭的制作非常精美細致,與龍身相接的部分用一條紅布連接,相傳小孩要在龍身下多穿越幾次,一年的好運就會滿滿;龍須最具紀念意義,如果扯下一把龍須,帶在手腕上,就會身體健康,心想事成。
舞龍也叫“耍龍燈”、 “龍燈舞”,從春節到元宵燈節,許多地方都有舞龍的習俗。龍在中華民族代表了吉祥、尊貴、勇猛,更是權力的象征。人們在喜慶日子里用舞龍來祈禱龍的保佑,以求得風調雨順,五谷豐登。舞龍的主要道具是“龍”。龍用草、竹、布等扎制而成,龍的節數以單數為吉利,多見九節龍、十一節龍、十三節龍,多者可達二十九節。十五節以上的龍就比較笨重,不宜舞動,主要是用來觀賞,這種龍特別講究裝潢,具有很高的工藝價值。(唐云芳)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