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 “過去我們住的是破舊木房,現在住的是小洋樓。移民政策就是好,移民移出了新生活啊!”劍河縣南寨鄉柳寨村移民黨員尹建安指著自家的兩橦4間三層磚樓房,頗多感慨。移民搬遷后,他養有30口網箱魚,喂有36頭白香豬能繁母豬,種有15畝橘園,去年,賣橘子得3.5萬元,賣豬仔得5000元,養的5萬尾魚現在可以賣了,賣完估計得60萬元,一家四口人人均年收入幾萬是十拿九穩的事。
南加鎮南孟村移民黨員龍小勇說:“庫區一蓄水,我就在湖上養有900口網箱魚,去年,我賣出33萬斤魚,獲利30萬元,現在還有幾十萬斤魚待出售,移民搬遷后,我家的生活狀況完全變樣了。”
在三板溪水電站劍河庫區,像移民黨員尹建安、龍小勇一樣通過政府實施后期扶持,發展種植、養殖項目,帶領移民群眾共同走上富裕生活的還有很多。
2006年1月,國家“十五”重點建設項目、西電東送重點工程三板溪水電站工程順利下閘蓄水。劍河數萬移民服從國家建設需要,告別了祖祖輩輩棲息的土地,告別了熟悉的家園,他們有的后靠上山就地安置,有的遷入其他鄉鎮,有的隨遷縣城。
為了讓搬遷移民“搬得出、穩得住、能發展”,幾年來,劍河縣結合縣情,堅持“以農為主,有土安置”的基本原則,堅持開發性移民,以大農業為主,結合劍河庫區實際,以“人均確保0.5畝基本口糧田”為移民生產安置最低目標,創造出鄉內調劑土地安置;外遷有土安置;自謀職業安置;一次性補償安置等多種安置方式,同時積極探索發展路子,破解發展難題,采取一系列有效幫扶措施,著力讓移民富裕起來。
抓好基礎設施建設,改善庫周的生存環境。從2007年以來,根據中南院編制的庫周交通規劃,劍河縣修建了渡口86對,修建碼頭98個,修建人行道路139條266公里和修建人行便橋41座;完善供電、供水設施,通信管線及設備安裝建設,極大地改善了移民的生產生活條件。
大力實施政策性后期扶持。經省州移民部門審查核定,劍河縣納入后期扶持人口的總指標為24321人,其中,現金直補人口指標為22650 人;項目扶持人口指標為1671 人。劍河縣認真貫徹落實有關文件精神,采取“現金直補”和“項目扶持”兩種方式,現金直補:即以每人每年補助600元的標準直接補助到人,從2006年7月1日起連續補助20年;項目扶持:即用每人每年補助600元的資金捆綁用于移民戶或移民村組實施生產開發或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失地移民不是搬遷人口的,以項目扶持的方式鼓勵移民從事農村五小產業開發,每畝水田每年扶持資金 1000元(但人均不突破600元),從2006年7月1日起連續補助20年。 截至目前,全縣按年兌現2006年以來扶資金給移民,兌現移民后扶資金9924萬元。
通過后期扶持,大多數失地移民基本生活得到保障,部分失地移民走上富裕道路。劍河縣南加鎮、南寨鄉、柳川鎮、敏洞鄉是引導失地農民發展水產養殖業致富的典型代表。三板溪電站建成后,在劍河縣境內形成了8萬多畝的湖面水域。四鄉鎮因地制宜,立足豐富的水域資源,出臺優惠政策,引導移民巧做庫區“水”上文章,大力發展水產養殖業,為失地農民找到了一條致富門路。目前,四鄉鎮水產養殖業已形成了規模,先后建起了大小583家養殖場,有生態網箱15260口,其中不投餌網箱12360口,年產量3260噸;投餌網箱2900口,年產量2831噸;總面積120萬平方米,年產量7000噸以上,產值達0.9億元。搬遷后的移民由糧農變為漁農,龍小勇、尹建安等500余農戶靠養魚走上了富裕路。
采訪中,我們看到搬遷復建的縣城規劃統一,街道寬闊富有苗侗特色的房屋建筑布局美觀,移民鄉鎮一排排漂亮樓房掩映在綠樹叢中,移民安居樂業,呈現出一派現代化和諧的新農村景象。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