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 如火般的七月,高溫持續,城市的建設者們還在堅守。烈日下,一張張掛滿汗珠的臉龐,滿滿都是正能量。他們甘于奉獻,他們是劍河城市建設中最美麗的風景。
23日11時,驕陽似火,盡管還不是正午,氣溫卻已達34℃。筆者剛走到劍河縣溫泉小鎮楓香廣場施工工地不遠處,便聽見挖掘機、打樁機等機器的轟鳴聲。
高溫下,挖掘機工人搶修道路(楊琴琴 攝)
走進施工現場,空氣似乎一下凝滯了,路兩邊搭建的一人多高的隔離墻隔斷了涼風,只剩下烈日的炙烤。工人們戴著安全帽,拿著鐵锨、鎬,或挖掘坑道,或裝土上車,一刻不停地忙碌著。有的工人的脖子上掛著一條用來擦汗的毛巾,但卻是汗如雨下,盡管他們不停地擦拭,汗水依然濕透了衣服,那衣服緊緊地貼在身上,臉上還有豆大一般的汗珠不停地滴落下來。
“這段時間天氣悶熱悶熱的,一大早身上的汗就沒停過。”來自重慶的李師傅熱情地對筆者說,為了避開最熱的時候,工人們總是早上7點鐘就開始工作,中午11點半準時收工,找地方吃飯,然后短暫休息一會,下午2點接著干活。
時間過得很快,又要到工人們下午班的時候了。“每天上班都要爬上塔吊駕駛室,這一干就是一整天,天氣又熱,很多時候就連喝水和上廁所也成了一種奢望。”小楊在大約兩平方米左右的塔吊駕駛室內揮汗如雨,無奈地舉著一小瓶礦泉水告訴筆者,這就是他這半天的“生命之源”。
“水喝多了頻頻上廁所,也不方便開工。”小楊略帶羞澀笑意地告訴筆者,通常塔吊安裝都有40米左右的高度,上塔吊時不方便攜帶東西,所以經常只帶一小瓶水。工地上幾乎各種材料都需塔吊調運,不到下班時間他一般很少走下來活動。
筆者在工地看到,忙碌的建筑工人中,不乏女性。周慶梅是一位來自湖南的農村婦女,是一位扎鋼筋工,臉龐略顯清瘦,有些黑。她蹲在無數鋼筋搭成的“鋼筋地”上,雙手好像蜻蜓點水般在鋼筋上快速地游動,將每一個鋼筋交接處非常嫻熟地擰上綁扎絲。陽光下,她臉上蕩漾著幸福的笑容。
劉三妹是來自四川的一位打混凝土工,她的工作主要是把混凝土磨平,并附上薄膜防止日曬。為了防止烈日直曬,她在安全帽下加了一個太陽帽,看到筆者拍照,她燦爛地笑起來,并用濃重的四川口音話和筆者攀談著。“打混凝土很辛苦,但是我喜歡,因為可以賺到更多的錢哦。”
當日下午4時16分,筆者來到溫泉的施工現場,此時室外氣溫已經超過了36攝氏度。在滾燙的施工現場,烈日把工人們的臉曬得通紅,汗水早已濕透了衣服。筆者看到一個小伙子他戴著厚厚的手套,整理鋼管很起勁,就給他拍了幾張照片,此時的他,臉上露出了淡淡的微笑。“我們從早上7點半開始干活,一直要干到晚上7點,有時候工地上需要還得加班,好在現在天熱,中午最熱的時候不用出工,可以休息一下。”來自錦屏縣的姜坤海說。
天太熱的時候,即便是戴著手套,暴曬后的鋼筋和鋼管也很燙手。“雖然建筑工作非常辛苦,但工作還算比較人性化,一般下午天太熱的時候可以調工,等到晚上涼快些再接著完成當天的任務,我自己能適應目前的工作。”姜坤海說話的時候也不停止手上的工作,汗順著脖子往下淌。
正在文化墻裝修的工人 (余天偉 攝)
來自湖南的顧師傅也是這些“奮戰者”中的一員。他是這個工程的電焊工,在烈日下,他付出的汗水也最多。與工地上其他可以光膀子上工的工人形成極大反差的是,顧師傅和其他電焊工需要“全副武裝”,長袖衣服、手套、工作帽、防護面罩,一樣都不能少。對于這樣的穿著,顧師傅表示“早已習慣”。
電焊操作時火花四濺,稍有不慎就會燙傷皮膚。焊接的最高溫度能達到近2800℃,焊接過程伴隨著熱量釋放,周圍環境的溫度也相應升高。如果正常情況下的氣溫是35℃,焊接環境下的氣溫就可能達到近50℃。“一天下來身上的衣服能擰出半桶水。” 顧師傅這樣形容。
高溫下的電焊工人(姚茂江 攝)
“這么熱的天,你們怎么降暑呢?”筆者問。“喝水啊,白天一天要喝三四壺水。晚上睡覺在工棚里,熱得不行,只有多用冷水沖涼來降溫。”筆者注意到,劉師傅的水壺容量有2升左右,一天要喝三四大壺水,高溫下作業身體的水分流失可想而知。短短10分鐘,筆者在工地轉了一圈就已渾身是汗,衣服也濕透了。在和工人們說話的時候,他們臉上都布滿了密密的汗珠。
寫完這組稿子,筆者仍按捺不住內心的激動,一幕幕眾多勞動者在高溫下勞動的場景讓人難以忘懷。他們是城市的建設者,他們也是一位丈夫、一位父親、一位兒子,一位妻子、一位母親、一位女兒。他們背井離鄉,用堅忍不拔的性格、吃苦耐勞的精神,為我們的城市發展貢獻了偉大的力量。不管高溫,還是嚴寒,他們都堅守在城市建設的一線,用汗水詮釋著對這座小城的愛。
他們很平凡,平凡得就如城市大廈的一塊磚。但正是因為有他們的努力和堅守,劍河縣一批批重點工程和基礎設施建設大踏步向前,我們生活的環境越來越美。他們用汗水和辛苦換來了城市的亮麗,他們讓人覺得特別可敬、可愛。在此,衷心地對這些城市的建設者們道一聲:你們辛苦了!(余天英)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