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 “現在村里年青的姑娘都出去打工去了,還剩下我們這些老媽媽在屋,我們想教都沒曉得教哪個了。唉……”曾獲得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的觀么鄉平下村現年53歲的楊妹巖在采訪中對記者感嘆道。
縣文廣局的同志正在專心致志地對紡線過程進行拍攝
據楊妹巖介紹,苗家錫繡是用來衡量一個女孩的成長、為人處事、聰慧嫻淑的尺碼,她們從小都要學習刺繡。錫繡都是一代代手把手教出來的,每人的上輩就是師傅,當女兒出嫁時,母親要將一套繡好(用絲線繡制但包錫)的圖案交給女兒,讓她繼承錫繡傳統,傳承人就是的下一代。
楊妹巖與村里的姐妹在一起繡花
由于近年來當地年青的女子都外出打工,留在家里的大多是年紀較大的婦女,錫繡傳承出現嚴重危機。為了將苗族錫繡這個技藝傳承下來,讓我們的子孫后代在100年以后甚至更久的時間里,能夠通過國家數據庫信息采集了解錫繡制作的整個流程,以及錫繡作品中圖案紋樣中的文化意義,2014年8月劍河縣文廣局組織工作組深入觀么鄉平下村開展苗族錫繡數字化采集工作。
此次數字化采集工作主要是對劍河縣苗族錫繡進行2萬余文字、400余幅圖片、300分鐘影像等原始制作技藝過程方面的采集:包括棉花種植、靛種植(靛:染布的一種植物)、紡線加工、織布、染布、刺繡、制衣等過程,其中涵蓋加工工具、制造工藝、圖案紋樣文化等。此次活動共投入60萬資金,進入項目傳承地的前期采集工作已基本結束,即將進行的是編輯整理和錄入階段。
苗族錫銹是劍河縣清水江兩岸南寨、敏洞、觀么等地區苗族人們聰明才智的創造和聰明智慧的結晶,是該支系民族的重要的標識和特征,是民族民間工藝美術百花園中的一朵奇葩。苗族錫銹走數字化發展之路,將讓我們這朵民族民間工藝美術百花園中的奇葩永開不敗。(張軍 楊琴琴)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