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筆者在臺江縣施洞鎮崗黨略村村主任張淞淋處看到一張火龍升天的照片,照片里火龍如脫韁的野馬,張牙舞爪,栩栩如生。
“火龍”升天
原來,2013年12月7日當天,臺江縣芳佤博物館為給從施秉縣馬號鄉冰洞村八埂自然寨買來的一艘老龍船挪窩,傍晚便看到了天上的火龍。而就在不久前,八埂寨村民劉三寶花了500元從村里買來老龍舟,準備用來當柴火燒,博物館工作人員發現后花了2000元把老龍船從火口救出。
老龍船差點被當柴火燒掉
說起這艘老龍船,它有屬于它的名字——八埂號,八埂號造于上世紀六十年代,至今已有五十多年的歷史,它由一艘母船和兩艘子船構成,其中:母船長24米,直徑約70厘米,子船長17米,直徑約50厘米。
八埂寨一位叫張志華的老人告訴筆者,“八埂號”年輕時曾奪得過多次冠軍,風光無限。隨著年齡的增長,船身老化,寨里便造了新的獨木龍船。“八埂號”多年來,一只被閑置在八埂寨的路邊,被藤蔓覆蓋。村民劉三寶覺得讓它爛掉怪可惜的,便和寨里商議花500元買下來,準備用來當柴火燒。
2013年秋天,州文物局一位領導來到施洞調研時,發現了這首獨木龍船,覺得它有一定的文化價值,可以作為文物收藏。于是便通知了即將落戶施洞文化產業園區的臺江縣芳佤博物館。
臺江縣芳佤博物館知悉后,隨即組織人員前往考察,隨后便決定將“八埂號”買下,準備放在新建的博物館內,供游客參觀。
12月7日當天,在做完祭祀后,四五十位壯漢合力將“八埂號”抬下清水江,然后再通過汽船運至施洞碼頭。
挪窩
抬龍船
抬龍船時,一輛大卡車剛好駛過,老龍船比大卡車長出一大截
由于經過河水的浸泡,老龍船到達施洞碼頭后,變得異常沉重,四五十位壯漢一路吆喝,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才緩緩將“八埂號”拖上岸,并抬放到新博物館選址地。
龍船節上的龍船(臺江宣傳部供圖)
龍頭的榮譽(臺江宣傳部供圖)
讓人震驚的是,在搬完老龍船后。久未放晴的天空,居然出現了晚霞,而且酷視一條騰飛的火龍。張淞淋回憶說,當天是個陰天,傍晚時,天空出現了晚霞,一條龍形晚霞躍上天邊,看到的村民無不驚嘆。
有些村民說,老龍船是有靈性的,天上的火龍在告訴人們,老龍船獲得新生,此后又有了新的存在意義,它升天了!(楊通球)
新聞鏈接:
獨木龍船是苗族文化的驕傲,無論是兩排人站立劃橈的姿勢和裝束,還是采木鑿舟,下水到竟渡,其相關的儀規、禁忌和傳說,無不體現出一種古老而神秘的苗族文化氣息。是中華大地絕無僅有的。
群龍會聚清水江--舒文鈞攝
龍船古樸碩大,別具一格,船身用三根高大杉木掏空而成,中間一根獨木為母船,兩邊各置一根子船,平時船身被放置在村口專門搭建的亭子里,龍頭則放在村里推選出的鼓主家,農歷5月25日至27日期間臺江縣施洞地區都會舉行隆重的獨木龍船賽,獨木龍船節也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據清光緒《苗疆聞見錄稿》曰:“其舟以整木刳成,長五、六丈,前安龍頭,后置鳳尾,中能容二三十人。短橈激水,行走如飛。”清乾隆《鎮遠府志》記載:“苗人于五月二十五日,亦作龍舟戲,形狀詭異,以大樹挖槽為舟,兩樹合并而成。舟極長,約四五丈,可載三四十人。”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