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 新春伊始,臺江縣委、縣政府聯合下發“多彩貴州文明行動”和“創建文明縣城”的文件一個接著一個,一個比一個急,全縣干部群眾感慨:這是要“刮骨療傷”、“壯士斷碗”的節奏啊!
事實也正是如此:2013年,臺江在全省“多彩貴州文明行動”評比中,被列入了全省后十位的重點督辦縣之一,全州倒數第一。“副班長”的帽子算是戴在腦殼上了,如何摘掉這頂“高帽”?擺在臺江縣干部群眾面前,是繼續消沉下去,還是知恥而后勇,奮起直追?在困難面前,他們選擇了一個最為悲壯的方式:以“八百里加急”的姿態向“臟、亂、差”開刀。
從3月份到目前,一個多月的時間里,全縣共下發關于“創建文明縣城”的相關文件10個;縣委書記親自“掛帥”,成為領導小組組長;縣委常委分派包保責任區,開展專項整治,每星期一次督查,部門和鄉鎮一把手考核實行“一票否訣”……
基礎設施建設是城市的“筋骨”,基礎設施不完善是貧困小縣的“軟肋”。農貿市場,公共廁所,停車場不足,建筑工地管理水平低,臟、亂突出;車輛亂停亂放、亂穿亂行、占道經營;政務服務、醫療衛生、旅游、商務、金融、購物、通訊、供水供電等公共服務行業存在的辦事繁瑣,效率低,服務意識不強等等。
正是“思想道德建設、基礎設施建設和環境綜合整治”這“三座大山”擋住了臺江人民向文明城市邁進的腳步。為了搬開這“三座大山”,臺江縣16萬人民,這個龐大的“愚公”群體,決定在思想上、物質上和治理上來一次“傷筋動骨”的大檢修。
“我們把困難一分為三,采取各個擊破的戰術,誓要啃下這塊“硬骨頭”,打好這場“硬仗”。”縣委宣傳部副部長、縣文明辦主任張天柱說。
文明是城市之魂,美德是立身之本。臺江縣作為天下苗族第一縣,百節之鄉,反排木鼓舞、苗族姊妹節、獨木龍舟節等民族文化充滿了歷史人文魅力。經過討論研究,臺江縣決定“就地取材”,以節日文化作為契機,著力抓好文明禮儀、誠信建設、道德模范、道德講堂、溫馨提示、志愿服務、文明餐桌,未成年人道德建設等十個方面的工作,通過文明教育活動,引導市民自我教育,自我提高,加強思想道德建設。
在環境綜合整治方面,成立了由縣委書記為組長的總巡查組,實行周例會制度,對各鄉鎮,各部門每周工作開展過程中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突出問題進行集中點評,整改不力的部門和鄉鎮,則在全縣進行通報批評及電話問政一把手。
在基礎設施建設上,縣政府從并不寬裕的財政中“榨”出2360余萬元,作為民生資金,投入到基礎設施建設中來,決心從根本上改善群眾的生活環境,著力提高群眾的幸福指數。
“凝神聚氣,砥礪前行。文明創建,不可能一蹴而就,讓群眾享受改革的成果是初衷也是目的,只要我們的百姓感到滿意了,投入再多,我們也在所不惜。”臺江縣人民政府縣長、縣“創建文明縣城”工作領導小組常務副組長成兵如是說。(楊通球 姜志斌)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