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 “做夢也沒想到,我一個小學沒畢業的農民,盡然也能在上海當上大學教授。”7月9日,筆者在臺江縣施洞鎮崗黨略村采訪時,該村的苗族銀匠張正坤如是說。
“小學生也能當上大學教授?”
“千真萬確,而且在我們村還不只一個。”崗黨略村主任張淞琳告訴筆者,目前在上海大學當老師的銀匠,該村就有三個,除了張正坤,還有吳治和吳國海,共三人。
現年62歲的張正坤,只有高小文化,目前受聘于上海新僑職業學院,任該校民間手工藝特聘教師,由于張正坤在受聘以前已經拿到了銀飾加工技藝的高級職稱,他在學校的待遇享受的是教授待遇,月薪酬達到6300元,每年還有寒暑假可休。
張正坤從小跟隨父親,學習苗族銀飾鍛造技藝,是當地有名的銀匠。現在兩個兒子已經順利出師,接下了父親的擔子,在村里經營銀飾加工廠。而退居二線的張正坤在同村銀匠吳治的介紹下,三年前與上海新僑職業學院簽約,成為了一名大學教授。
該村最先在大學里任職的銀匠吳治,初中文化,銀飾鍛造技藝高級職稱,2011年開始在上海工藝美術職業學院當上教授,目前月薪7000元。吳治和徒弟吳國海共事于同一所大學,但因為吳國海沒有評上職稱,目前月薪只有4000元。
村主任張淞琳告訴筆者,崗黨略村的銀飾產業近年來發展迅猛,由于工藝精湛,受到很大外地游客的青睞,一些有遠見的高校也開始嘗試聘請當地銀匠走進大學講堂。
近年來,該村更是成立了銀飾協會、銀飾合作社,在村“兩委”的帶動下,以“基地+合作社+協會”的方式抱團發展,村支部帶頭外出找銷路,而協會會員的銀飾家庭作坊則可以在家專心生產,共享銷路資源,銀飾產業發展勢頭迅猛。
據張淞琳初步估算,全村每年用于打造銀飾的純銀就達到兩噸之多,銀飾銷售額達到300萬元。(楊通球 吳治軍)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