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1日,下午放學后,筆者走進社學鄉小學,只見操場干凈,教室明亮,寢室整潔,食堂靚麗。乒乓球臺邊,一伙學生打乒乓球打得正酣;電教室里,幾排學生正在觀看《焦裕祿》;圖書室里,坐滿了守捧課外書籍的紅領巾;最有趣的是103寢室里,幾個可愛的孩子正在津津有味地玩著塑料動物玩具……
“叔叔,我們一天三餐吃在食堂,有肉有蛋,有粉有面條有大米飯,想吃什么就吃什么。還有開水喝,有熱水洗澡,可舒服了。”在教室門口,六年級一班留守學生楊清江樂呵呵地告訴筆者。
近幾年來,留守兒童的教育和管理問題備受全社會重視和關注,社學小學在縣教育局的直接領導下,積極實施“留守學生安置這”項惠民工程。學生在學校里學得開心,家長放心,孩子們像初升的太陽,冉冉升起。
“我們學校積極推行‘代管家長’等制度,針對留守兒童多為隔代監護,監護人‘無法管、不敢管、不愿管、不會管’的普遍現象,我校鼓勵教師、班主任等有條件的人員擔任留守兒童的代管家長、代理家長或者愛心家長,通過‘一對一、一幫一’的結對幫扶形式,努力幫助孩子找回失落的親情,在一定程度上為常年在外打工的家長解除后顧之憂。”社學小學校長梁桂花說,她們學校還經常開展“每天鍛煉一小時,快樂生活一輩子”、音體美興趣小組、感恩教育、課外活動等實踐活動,塑造學生高尚的人格。利用各種社會資源,對貧困留守兒童進行救助。在元旦、春節、“六一”等節假日期間,給留守的孩子們送去學習用品,給孩子們送去溫暖、快樂、消除他們內心的孤獨感和自悲感。
來到學生宿舍樓,宿管員吳水金正在寢室里教孩子們疊被子。吳水金當宿官員已經三年,和孩子們已經有了感情。在她和另外一名兼職宿管老師的管教下,全校104名寄宿生,都學會了疊被子、洗衣服、打水、洗澡,洗碗等。寢室里的東西擺放得整整齊齊,毛巾統一掛在規定的不銹鋼架上;鞋子按床沿一線擺好,鞋跟朝外,鞋尖朝內;被子折疊成豆腐方塊放在床頭的窗戶方向,折疊口朝房間門;水桶兩個一組,全部平放在宿舍門后的墻腳下,臉盆放在桶上面;刷牙用具全部擺放在餐柜上,牙刷把統一朝下,牙膏和牙刷按全部朝右擺放……留守學生養成了良好的行為習慣。
社學鄉小學安置留守學生,僅僅是我縣安置留守學生惠民工程的一個宿影。目前,全縣有留守兒童之家40個,聘請專職或兼職心理咨詢教師100余名,建立心理咨詢室40個,開通親情電話和親情視頻聊天室40個。全縣建成了寄宿制小校36所,寄宿制中學15所,九年制學校4所。在現有的寄宿制學校中,建有學生食堂的學校有57所。寄宿制學校基本配齊浴室、飲水、床凳等相關配套設施,給全縣12421名留守學生營造了“家”的溫馨。(陳光昌 江柳航)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