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 “我本來不想給政府添麻煩,沒想到村里主動為我解決困難,巴心巴腸地幫我啊!”日前,坌處鎮洞洲村村民吳根謀激動不己。“村干部把我們村民的實事辦到了心坎上了!”
筆者在坌處鎮群眾工作站的辦公室里看到,所有的村干部整整齊齊坐在各自的辦公椅上,“集中坐班”。
洞洲村總支部書記吳位海“坐班”中,得知村民吳根謀患病后,家里生活非常困苦,但這名有著幾十年黨齡的老黨員抱著“不為政府添麻煩”的態度,一直不肯將家中的困難告訴給政府。
吳位海從村民口中得知這一情況后,立即記在“民情日志”上,召集村“兩委”班子研究,不僅為吳根謀爭取到了救濟物資,還讓他家享受到了農村低保政策。
“娃他爸生病后,我感到天都要塌了,是村干部幫了我們全家!”吳根謀的妻子逢人便贊不絕口。
“過去村委會辦公樓三天兩頭‘鐵將軍’把門,蓋章、辦事三番五次找不到人,太費神跑路了。現在好了,每到趕集日村干部定時集中上班,群眾辦事真方便,不再鎮村兩頭來回跑。”吳根謀的這番話道出了村干部趕集日坐班制度帶來的新變化。
實施并村工作后,村的數量驟減,但村所轄地域變廣,人口變多,人口分布也更加分散。為解決群眾找村干辦事難、蓋章難、跑路難,坌處鎮黨委創新村級辦公方法,制定相關辦法,要求全鎮村干每逢趕集日必須輪流集中鎮政府“坐班”,實行上班簽到制和掛牌上崗制,逐漸規范村干考勤等日常管理。村干集中上班的第一天,村干接待來訪群眾36人次,為群眾辦事項23件,收到了良好的互動效果。
自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以來,天柱縣128個村(居、社區)的“兩委”干部輪流在中心村坐班,確保群眾隨時來都能找到村干辦事。此外,由于一些村合并后的轄區變廣,村民居住較為分散,為更好地服務廣大群眾,村“兩委”還安排村干定期到本片區(原村)坐班服務群眾,讓較為邊遠的群眾找人辦事少跑路。(周榮塘、楊正標)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