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前總理阿里埃勒•沙龍(Ariel Sharon)在其當政的半個多世紀中,因其頗受爭議的政治風格而多次令外界驚愕。據美國《基督教科學箴言報》1月2日報道,沙龍本周再次登上頭條,但這一次不是因為任何強硬舉措,而是其昏迷8年之后病情急劇惡化,很可能將不久于人世。但其在以色列民族意識中的影響力不減,沙龍的身后之名以及其加沙撤軍的真正緣由在以色列國引發廣泛討論。
文章稱,在沙龍60余載的政治生涯中,很多人認為他行為莽撞而且漠視人權。其中最不光彩的是,以色列一個政府任命的調查委員會曾間接指出,沙龍應當為1982年對巴勒斯坦人的大屠殺負責。此外,很多人還認為巴勒斯坦第二次起義就是由沙龍2000年9月訪問“圣殿山”引發的。
文章認為,雖然沙龍的莽撞以及對批評的無視讓很多人不滿,但當以色列人面臨四面楚歌的境地時,沙龍的政治風格還是受到了歡迎。沙龍總是能夠發起有力攻勢,并以以色列的安全利益為重。因此也被認為是能夠當機立斷來保護以色列的領導人。沙龍在卸任以色列國防部長后不到20年的時間里,成功晉升到政府高層,并在2001年以歷史性的高支持率贏得總理大選。
文章稱,有評論人士稱沙龍政治生涯中最具決定性也最神秘的一步棋是2005年單方面從加沙撤軍的決定。對于該行動的原因有多種說法。有人稱這實際上是一個類似于“尼克松在中國”的契機,也有人稱沙龍是處于國內的刑事調查和美國的重壓之下,于是放棄了戰略地位遜于約旦河的加沙地帶。
文章最后指出,由于沙龍在加沙撤軍5個月后便陷入昏迷,所以其真正撤軍動機以及后續計劃仍不為人知。但不可否認的是,沙龍在以色列的民族意識中的依然具有顯赫的影響力。(實習編譯:劉宇 審稿:聶魯彬)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