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 (記者 李浩)在丈夫因車禍半身癱瘓時,她一直默默的守護在丈夫身邊,已有13年,在丈夫病情岌岌可危時,她四處尋醫,把所有積蓄都花光,在丈夫情緒低落時,她不斷鼓勵丈夫,讓丈夫重新燃起了生活的斗志,在丈夫的創業路上,她不斷給丈夫出點子、找方法,讓丈夫的創業路走得更加順暢,她就是楊小銀,一個女人撐起了一個家庭,同時也造就了一個幸福的家庭。
一場車禍致癱瘓 欠下巨款
楊振友是天柱縣邦洞鎮觀周村人,個子高大的他出生于1973年,2000年的時候,為謀生計,楊振友買了個面包車跑客運,2002年農歷5月9日凌晨3時許,他和妻子楊小銀駕車回家,中途車輛翻下山坡,這場車禍,讓楊振友的余生只能在輪椅上度過。
那時的楊小銀才20多歲,年輕貌美,在自己丈夫出事后,很多人通過各種方式來做的她的思想工作,讓她離開楊振友,但楊小銀一直以來的回答都是:“謝謝,我知道自己該怎樣選擇!”
楊振友和楊小銀
與此同時,傷重的丈夫多病纏身,看著楊振友難受的樣子,當時的主治醫生甚至勸過楊小銀放棄治療,但她一直堅持治療,并且四處尋找老中醫,經過他人介紹,楊小銀找來了中藥,這一吃,楊振友的身體竟奇跡般的好了起來。
雖然楊振友的病情有所好轉,但楊振友的幾十萬醫藥費讓他們欠下了高額債款,“在重癥監護室那段時間,五天一萬,沒有醫保,一分錢也報不了,”楊小銀說。
來到凱里辦起養殖業 同學伸出援手
同一位癱瘓的殘疾人在一起,注定的是吃苦。2003年,楊振友同母異父的姐姐同情他們一家,就叫他們來到凱里,送了他們一百多對鴿子,這讓他們做起了養殖業,談起剛來到凱里的那段日子,楊小銀眼眶濕潤了起來。
“那時候,女兒才3歲多,他(楊振華)又做不了什么,”楊小銀說,在那段日子里,家里面的一切事物都得她一個來頂著,遇見家里房頂漏水,她一個女子爬到樓上去修整,“每次爬上樓頂修房子,自己都很害怕,心想自己要出點什么問題,他(楊振友)和女兒該怎么辦,”楊小銀說。
楊振友和楊小銀(圖片由楊振友提供)
去買飼料喂鴿子、日常的管理、擺地攤、到學校食堂做飯、丈夫的日常生活、女兒的學習成長,這些都是楊小銀一天要做的事情,從早上天不亮一直忙到晚上12點。
給楊小銀印象最為深刻的一次,“家里房租交不起了,丈夫藥費付不起、鴿子面臨斷糧、甚至連家里的飯都吃不上了,盡管楊小銀想盡辦法,還是無法找到資金度過難關,這讓楊小銀寢食難安。
就在這時,楊振友的一位同學知道情況后,立即召集原來的同學,向大家說明了楊振友的情況,大家紛紛伸出援手,“那一次捐款共計7000余元,我永遠都忘不了他們。”楊小銀說。
尋找銷售技巧 收入倍增
在楊小銀的精心飼養下,一百多對鴿子迅速發展到一千多對,這讓他們看到了希望。
在2006年,楊小銀看準了互聯網上的商機,咬牙花了500塊錢買了一臺二手電腦,讓楊振友學習網上銷售業務,并開始建立了一個網站,專門銷售鴿子,“在網上賣出的鴿子價格要高很多,因為我們都是賣到外地,外地人買之前會來凱里進行考察,我們同時也會教他們養殖技術,”就這樣,收入越來多,日子也越過越好。
楊振友一家三口(圖片由楊振友提供)
鴿子生意不景氣 改行辦廠
在2013年時,因鴿子生意不景氣,夫妻倆決定改行做玻璃工藝門,因為此時,楊振友學會了電腦設計制作技術,他畫出來的圖案相當精美。
在妻子的鼓勵下,他們開了一個玻璃工藝門廠,從最初的懵懵懂懂慢慢摸索,到現在對業務的精通,夫妻倆一直在學習和借鑒,皇天不負有心人,客戶對于他們設計的工藝門也比較滿意,訂單越接越多,客戶源源不斷,從最初的夫妻倆單獨干,發展到七八個員工一起干,高峰期甚至有十幾個員工。
目前,楊振友和楊小銀的的玻璃工藝門廠每年純收入大概在10多萬,一家人生活得其樂融融。
楊小銀還告訴記者,他們還準備再辦一個手工工藝品的廠,萬事俱備,只差場地,目前正在籌備當中,她還透露,工廠建成后,可解決70至80人的就業問題,“殘疾人、中老年人就業優先考慮。”楊小銀說。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