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天柱縣注溪鄉(xiāng)注溪村,提起鄉(xiāng)村醫(yī)生周建珍可謂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行醫(yī)27年來,不論嚴寒酷暑、不論刮風下雨,只要村民們患上了毛病,她都是隨叫隨到,第一時間給村民治療。因此,村民們親切的稱她為“山寨里的120”。她也被評為“最美天柱人”“誠信貴州人”。
腳傷痊愈懷感恩,立志學醫(yī)救村民
說起周建珍為什么從醫(yī),還得從一個小事說起。有一次她的腳被崴傷了,幾個星期下來,一直躺在床上寸步難行,很想找一個學醫(yī)的把腳治好。一次偶然的機會,她遇到一個中草藥醫(yī)師,給了開了幾副藥,幾個星期后,腳奇跡般的好了。她第一次見證了醫(yī)學的神奇,想著村里常年缺醫(yī)少藥困境,懷著一顆感恩之情,她下定了決心,學醫(yī)呵護村民的生命健康。
1988年7月,從天柱衛(wèi)校職業(yè)助理醫(yī)生專業(yè)畢業(yè)后,她受聘于注溪鄉(xiāng)衛(wèi)生院,如愿以償成了一名醫(yī)生。后因體制改革,2006年2月她開始在注溪村衛(wèi)生室安營扎寨,她沒有因此而氣餒,而是更加珍惜能夠服務村民的機會。
“老中醫(yī)把我腳治好了,是上天對我的眷顧,我只有從醫(yī)來回報,不管到哪里工作,我都不會放棄從醫(yī)”,由于村衛(wèi)生室條件差,生意不景氣,有親戚人勸她去廣東打工算了,周建珍是這樣回絕他們的。
從此,這方小小的舞臺上,她依托過硬的技術、熱情的態(tài)度,守護著全村6000多人的健康。
不讓群眾花冤枉錢,減免醫(yī)藥費近萬元
周建珍深知農民還不富裕,總是千方百計為病人省錢,盡量多用簡便有效的中草藥,處方中大多數都是幾元錢的小方子,能用一種藥從來不開兩種,能用便宜藥從來不開貴藥。 為了減輕鄉(xiāng)親們看病的負擔,她還一邊自學中醫(yī)一邊參加培訓,掌握了推拿、按摩、拔火罐、針灸等中醫(yī)藥適宜技術,讓鄉(xiāng)親們充分享受到 “少花錢,治好病”的實惠。
在農村,五保戶、低保戶的生活比較困難,疾病也多,沒錢看病是常事。周建珍不管他們有沒有錢,都先看病給藥,確實困難的免費給藥。有時,她也會親自上山尋草藥,為村民提供“又能治病,又不需要花錢的好藥”。
這些年來,她悉心守護著群眾的健康,為全村困難群眾減免醫(yī)療費近萬元,得到村民的一致好評。
27載守護村民健康,愿做隨叫隨到的120
27年來,她跑遍了鄉(xiāng)村每一個田間地頭、每一條羊腸小道、每一個爛籬笆地,泛黃的健康檔案卡上,標注著每一戶村民身體的健康狀況。如,沖云的五保戶揚長茂患有高血壓、類風濕、偏頭痛等疾病,因腿腳不便,需每隔一段時間上門去看望一次,測量血壓、送送藥。慢慢的周建珍成了“活檔案”,已經不需要翻看健康檔案,就能清楚地說出他們的名字及病癥。
2013年11月28日中午,江家的媳婦產后大出血,接到求救電話后,周建珍氣喘吁吁跑到現場,從急救箱里掏出止血針進行止血,但還是沒有起到什么作用,病人臉色越來越蒼白、呼吸越來越弱,周建珍深知情況危急,將產婦送到醫(yī)院輸血。從那以后,周建珍收到一面錦旗,產婦的丈夫逢人就說,要不是周醫(yī)生,我媳婦就沒命了。
2014年11月,剛剛出診回到衛(wèi)生室,沒來得及吃中午飯的周建珍,接到了一個緊急電話, 90歲老人秦必茂突然臥床不起。掛了電話后,周建珍急忙配藥,趕到病人家中,掛針、喂藥,守護了病人近6個小時。
2014年除夕夜,周建珍家的電話又響了,放下電話,周建珍急急忙忙背起急救箱,丈夫勸她吃完飯再走,她扔下一句“病人等不起啊,還流著血呢”,拿起手電筒就往外跑。來到遭丈夫醉酒毆打的張彩錄家后,她幫其清創(chuàng)、縫針、打好破傷風針后,開始勸說夫妻兩起來,直至凌晨2點多才離開。
在注溪村衛(wèi)生室里,筆者看著滿屋的致謝錦旗,覺得每一面錦旗都鐫刻著一道樸實而美麗的身影,背著藥箱行走在苗鄉(xiāng)侗寨間。(金睿軒)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