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離6月30日達成伊朗核問題全面協議的最后期限僅余下3天時間,本輪維也納談判究竟能否如期達成協議,為持續12年之久的伊核問題談判順利畫上句號成為媒體普遍關注的焦點,各國記者從四面八方紛紛聚集到維也納,共同期待這一歷史時刻的到來。
6月30日這一重要時間節點吸引了各國諸多媒體相繼匯聚維也納,除本地記者外,各國常駐歐洲各地記者,以及伊朗、美國等本土記者都已于近日就位,并架起了長槍短炮,時刻關注著本輪談判的進程。無論三日后結果如何,他們都將是歷史的見證者。
26日晚,美國國務卿克里已抵達維也納,伊朗外長扎里夫也于27日一早抵達,各方計劃將于28日舉行伊核六國與伊朗的外長級談判,就最終協議文本涉及的一些關鍵問題進行溝通。從目前種種跡象來看,通過本輪談判簽署伊核問題全面解決協議可能性還是比較大的。不過,美國和伊朗此前也都表示,此輪談判有可能會在6月30日后再延期幾天。記者們紛紛表示,即使如此,一切也正朝著好的方向發展。
伊朗電視新聞記者霍瑪·蕾絲吉跟蹤報道伊核問題已長達8年之久,她對本次談判最終簽署全面解決協議持樂觀態度;衄·蕾絲吉說,哪怕本輪談判未能簽署最終協議,伊朗也會向世界展現其最大的努力,并不會放棄談判進程:“即使沒能達成協議,我想至少伊朗向世界表明了他們為談判以及解決這個問題做出了盡可能多的準備。如果沒能達成協議,我想他們或許需要更多的談判。如果沒有重大分歧,我想他們會把分歧放在一邊,求同存異;但如果分歧點很大,他們也許會需要新一輪談判,或是由于目前期限時間不夠充裕而推遲幾天,但我認為他們不會結束整個進程,因為他們已為此付出太多。”
今年4月2日伊核問題六國與伊朗在瑞士洛桑達成了伊核問題框架解決方案,隨后的時間里,各方主要以此文件為基礎,對方案進行具體細化,特別是最近一段時間來,談判各方更是馬不停蹄地進行了多輪技術和政治談判。像諸多記者一樣,霍瑪·蕾絲吉將此前框架解決方案的簽署視為整個伊核談判的重要轉折點,并表示雖然談判進展艱難,特別是到了最后階段面臨巨大壓力,但伊朗國內大部分民眾對和談始終持支持態度:“據我了解,大多數人支持伊核談判,因為他們想看到一個好的結果,而對他們來說好的結果就是宣布解除制裁,他們會支持一切能夠達到這一目標的努力,所以我認為大部分伊朗人是支持談判進程的。”
但同樣在伊朗工作的一位日本記者在講述他在當地的所見所聞時,表示也有很多伊朗人并不支持與美國對話,他們把美國看作敵人。而兩國能夠打破多年敵對狀態,并面對面地頻繁磋商,也令他頗有感觸:“在伊朗,有許多批評的聲音指向與美國進行對話,看作是與‘敵人’的對話,并不是每個人都高興看到這種‘對話’。然而,兩國依舊堅持對話,我很佩服外交人員的潛能,你知道,伊朗與美國的敵對關系長達幾十年之久,而現在他們每周甚至每天都在進行對話,面對面交流,我認為這是重大的進步,他們幾乎就要達成了一項巨大的外交成就,或者他們可以解決所有的問題。事實上,兩個國家能夠談,就是已經非同尋常了。”
伊核問題“馬拉松式”談判進行到現在,每一位親歷各個階段的記者都有著屬于自己最難忘的時刻,美國彭博新聞社資深記者喬納森跟蹤報道伊核談判11年,而當他提到今年洛桑談判時的情景依然記憶猶新:“事實上(在洛桑的)最后一天晚上是比較特殊的,因為我和為數不多的幾名記者徹夜守在那里,看著人們進出,其余的世界都在沉睡,我感到作為一名記者可以見證一些特別的時刻。”
喬納森同時還表示,美國媒體積極關注伊核問題談判能否取得成功,因為這涉及到和平與發展的話題,他說:“作為美國媒體來講,理論上這是一個有關戰爭與和平的故事,因為美國卷入了該地區近代歷史上的多場沖突。戰爭會影響到每個人,我想每個人都希望避免。同時還有很多其他原因,比如經濟原因,以及伊朗擁有的廣大市場和自然資源,這涉及到國際貿易,所以說有很多故事脈絡。”
目前,已有幾十家媒體時刻蹲守在談判現場外,大家紛紛表示期待最終協議的簽署,但更重要的是看到談判各方一直以來做出的積極努力。( 張婧昊 劉素)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