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次主題征文比賽是在南非“中國年”框架下舉辦的一項重要活動,由南非豪登省教育廳、南非中國文化和國際教育中心組織發起。活動得到了各中小學師生的積極響應,據南非中國文化和國際教育中心主任陸志雷介紹,豪登省共有24所中小學329名學生參與,活動范圍和規模均超出預期。此次征文主題是“我眼中的中國”。參賽學生們有的描寫中國的歷史和民俗,有的介紹中國當前的發展現狀,有的記錄了中南兩國民間交往中的點滴小事。這些文章都源自他們對中國的獨立觀察與認知,充滿真情實感和想象力,讓人印象深刻。
獲得此次征文活動特等獎的是內薩·恩寇西,她對中國有十分深刻的了解,特別提到中國人喜歡代表“最幸運”的紅色,喜歡“表明財富和繁榮”的數字8。在文中,她表示自己喜歡吃中國餃子,并分享了自己學習使用筷子的樂趣。在征文比賽中得了高分的謝拉·邵芒對中國也有很深的感情,還給自己起了一個中文名字“王麗”。在她的眼中,中國很美,也很成功,是一個聰明的國家,“世界上90%的人在購買中國制造的商品”。她還表現出對中國文化的特別愛好,指出中國的一些節日有趣而引人神往,如中國春節一到,就會迎來12個動物之一來代表這一年的生肖。
很多參賽學生在文章里還指出一些中國名言給他們的人生帶來啟發。一位名叫布西西維的學生給自己起了個很卡通的中文名“布西西”,她將中國諺語“一步一個腳印”當作座右銘。她有一個“中國夢”,希望長大了能去中國,不僅僅是為了去觀光,而是要去實現自己的人生目標和夢想,成為一個更出色的人。中國一句古話說得好:“不勞無獲”。要達成這個目標,她勉勵自己要更加努力地學習,“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當得知漢語教學明年要走進南非中小學課堂的時候,她十分期待,認為這是她人生的一個重要機遇。
在有的南非中小學生眼中,中國人為人類的進步作出了巨大貢獻,其一個重要發明就是火藥。他們還慨嘆中國的張衡在公元132年就發明出了地動儀。另外,中國人發明的指南針可以幫助海員找到正確的方向,造紙術則大大推動了人類文明前進的腳步。有學生寫道,中國地杰人靈,寥寥千言根本不足以表述完整。中國人是他們學習的榜樣,是充滿正能量的勵志民族。他們贊揚中國人吃苦耐勞的優良品格,贊賞中國人“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的務實和闖勁。中國人有耐心,待人有禮貌,是個禮儀之邦。在一些南非孩子看來,中國人有正義感,中國自始至終支持南非的反種族隔離斗爭。
在致辭中,李松公使還特別提到,中國科學家屠呦呦因首先發現并提取了青蒿素,被授予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自2000年以來,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區約2.4億人受益于青蒿素,約150萬人因青蒿素而避免了瘧疾導致的死亡。這個例子告訴我們,雖然中國與非洲地理遙遠,但我們的友誼源遠流長,我們的合作日益密切。中國永遠是非洲的好朋友、好兄弟、好伙伴。他期待著南非的學生們繼續保持對學習漢語和了解中國的濃厚興趣,歡迎將來有機會去中國去走走看看,親身感受中國,結交更多的中國朋友,將來成長為傳播中南友誼的使者。(宋方燦)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