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 天柱縣建于明萬歷二十五年,因城郊“石柱擎天”勝景而得名,迄今已有400多年歷史。幾百年來,它積淀了光輝燦爛的苗侗文化,讓天柱的旅游充滿了無限的生機與活力。近年來,天柱縣不斷完善城市和旅游景區景點功能,加大對文化旅游的創意策劃和旅游產業的發展力度,“四十八寨歌節”被國家文化部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渡馬鄉、竹林鄉分別被省文化廳命名為貴州省侗族戲劇、民間文化藝術之鄉,三門塘家祠建筑、老海月牙鏜等被列為省級非遺物質文化,縣城三星巖、石柱巖、邦洞金山溶洞、坪地石更溶洞群、金鳳山“乾隆題詩”、九龍山農民起義遺址、高釀黃哨山白云書院、硝洞風雨橋等豐富的地質奇觀和歷史人文景觀,被譽為人類心靈棲息的故鄉,養生健康的天堂。
強化歷史文物的管理與保護
悠久的歷史為天柱積淀了豐厚的苗侗文化底蘊,獨具特色的天柱苗侗民俗文化、考古文化、木商文化、宗祠文化、宗教文化、奇石文化、革命歷史文化等絢麗多姿的自然資源為天柱旅游業蘊藏了厚重的內涵。旅游傳播文化,文化提升旅游內涵,使得天柱的旅游充滿了勃勃生機。近年來,天柱縣委、縣政府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財力,加大對九龍山農民起義遺址、三門塘古建筑群、北伐名將王天培故居、金鳳山寺、抱塘古建筑群、遠口吳氏總祠等名勝古跡實施管理保護,相關部門對四十八寨歌節、北侗酒歌、板凳龍、陽戲等地方文化資源進行整合,打造出獨特的旅游文化品牌,大大提升了天柱的旅游品位和形象。
注重傳承文化的打造與包裝
旅游離不開文化,沒有文化的旅游缺乏生命力,更缺乏游客的青睞。天柱縣在朗江與鑒江交匯之三星巖坡上,把已經消失的 “文昌閣”、“文筆”二塔、鳳山書院、紫云庵等,集中恢復重建。修建了以文昌閣為標志,鳳山書院為核心,輔之“孔子廣場”為教化之所在的儒家文化區;以“紫云奄”為標志,以觀音殿為核心,為懺悔、洗心革面之場所的佛教文化區;以五星級賓館為標志,以民族文化特色產品一條街為核心,輔之水上娛樂休閑之去處的民族文化休閑區。對金鳳山寺、渡馬龍王閣、三門塘古建筑群、善緣寺以及各鄉鎮古老家祠進行修繕。實施鑒江、朗江兩河三十里水景長廊的建設,提煉以“白墻青瓦馬頭墻、穿枋垂瓜花格窗”為元素的風貌格調,使地域文化與現代元素有機融合,綠色生態與商業繁華互為補充,依山建筑與臨水廊閣相得益彰。著力打造邦洞鎮百亭文化園,渡馬鄉七月二十坪,鳳城鎮斗牛文化,注溪鄉社節,竹林、坌處四十八寨歌場,高釀土王節等,經過媒體包裝,使人文文化和景區文化不斷提升旅游檔次。
整合清水江文化的融合與效應
清水江文化包括水上文化、農耕文化、節慶文化、淘金文化等融為一體,互為效應,體現了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清水江文化主要以家祠民居文化、清水江白市電站庫區沿線“百里畫廊”、“百花島”為核心,輻射周邊地區的自然景觀。家祠文化主要以坌處鎮三門塘的劉氏家祠建筑文化為中心,挖掘家祠建筑的歷史、技藝、風格,向外展示家祠悠久的歷史,讓旅客感受古韻家祠文化博大精深的內涵。農耕文化主要以潤松壩區的高效農業示范養身園、高釀片區的山地田園風光。節慶文化主要以“四十八寨歌節”、廣場舞、泥鰍節、冬筍節、油菜花節、土王節、荷花節、牛耕節、社飯節、甜粑節等民族節慶活動,挖掘當地豐富的民族文化,通過多種渠道積極向外宣傳推介。淘金文化以“貴州高原黃金城”為靚麗名片,集黃金開采、生產、科研、成品、展覽一條龍的模式,建設黃金首飾品加工形成的整套制作流程展覽館和游客參與體驗場所,不斷增強游客的藝術吸引力,發揮良好的感染效應。
突出北侗文化的挖掘與推出
為使民族文化走向舞臺,吸引游客分享,天柱縣修建了鳳凰廣場、騰龍廣場、歌舞廣場等,與之相連的風雨長廊,穿越金鳳廣場,每隔100米有個涼亭。長廊地面青石板鋪就,屋檐飛燕翹翅,內壁描極具北侗民族風情的對歌、踩堂歌、婚俗等壁畫,展示了天柱人民美好的今天和未來,為錦繡山川增添了一道人文景觀。現在的金鳳廣場游客不斷,早晚歌舞,齊跳和諧幸福舞,同唱致富小康歌。體育場和博物館的建成投用,為游客了解天柱經濟、社會發展歷史的提供了便利;遠口庫區濕地公園工程順利啟動,朗江蔬菜示范園荷魚打造,十萬山旅游區建設等凸顯了天柱文化旅游建設的新局面。在飲食方面,血漿鴨、苗侗油茶、侗家腌魚、農家米酒、侗家三月粑、發豆腐、侗家臘肉、侗家蜂蜜、地湖蜜餞走上餐桌,吸引更多游客。在文藝方面,陽戲、勾林、月牙鏜、儺堂秘技、侗家迎親風俗等搬上舞臺,《美麗天柱》《苗侗山歌》《我的家鄉在天柱》等大批歌頌天柱的歌曲搬上熒屏,讓更多游客分享天柱民族文化的內涵和無窮無盡的魅力。
一個以民族精品文化為核心的大旅游格局將在金色天柱形成,一個以欣賞自然美景、領略山水風情、體驗不同文化氛圍的精神家園將在美麗的北侗山區崛起。(高釀鎮 劉彥良)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