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份題為《全球環境展望:地區評估》的報告稱,經濟繁榮、消費增長促進了亞太地區發展,也使高污染、高碳的生活方成為主流,可持續消費方式尚未建立,嚴重威脅著環境健康。在東南亞,城市化進程和農業發展對自然資源的侵蝕使得荒漠化速度令人擔憂,平均每年荒漠化土地面積超過一百萬公頃。
全球環境戰略研究所高級政策顧問彼得·金在這份報告的發布會上說,東南亞國家必須加快步伐改變當前的荒漠化狀況。
他同時表示,中國在去荒漠化和植樹造林方面的努力是一個良好的案例,使其成為目前世界上少數幾個森林覆蓋率上升的國家,“大量森林采伐曾經讓中國的山頂變得光禿,但政府及時管控,采取有力措施,如今這些山頂又變得郁郁蔥蔥”。
涉及水資源污染,報告指出,生活和工業排污是亞太地區主要的水污染源,這一地區有30%人口的飲用水源被人類糞便污染,水生疾病每年造成180萬人死亡。
在垃圾廢物管理方面,報告強調不受控制的傾倒仍是亞太地區垃圾處理的主要方式,造成嚴重的疾病隱患。以印度城市孟買為例,12%的城市固體垃圾在街道或垃圾填埋場露天燃燒,排放出大量黑炭、二噁英以及致癌物呋喃等。
此外,亞太地區自然災害頻發也不容忽視。報告稱,亞太地區是2015年世界上受自然災害影響最嚴重的地區,預計到2070年,曼谷、達卡、廣州、加爾各答、孟買、上海等人口密集的亞洲沿海城市將面臨嚴峻的沿海洪澇威脅。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