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荷蘭領導的國際調查團本月28日在荷蘭城市尼沃海恩召開記者會,公布了MH17班機在烏克蘭東部上空遭擊落的刑事調查報告。會上調查團聲明稱,對于調查中所使用的信息和證據,調查團不會將其全部來源公之于眾。調查團說:“我們不能而且也不想把所有事都告訴你們,因為這么做可能會損害調查,為犯罪者提供方便。”
下面是“今日俄羅斯”新聞網列舉的該調查報告中的五處漏洞:
未公布目擊者的姓名
該國際調查團稱,擊落出事客機的“山毛櫸”(BUK)地空導彈來自俄羅斯,由一架輕型裝載機運至烏克蘭,之后被送往據稱是發射地點的斯涅日諾耶村(Snezhnoye)附近。報道指出,這種結論的核心依據是調查團搜集到的公開源資料和“目擊者陳述”。不過,報告中沒有公布這些目擊者的姓名,調查團表示這么做是出于安全方面的考慮。
調查報告中還提到,有目擊者宣稱在斯涅日諾耶村附近看到了“山毛櫸”地空導彈發射后的尾煙。不過,調查團沒有公布這些目擊者提供的任何視頻證據。
竊聽到的匿名電話
除了使用目擊者的證據,調查團還分析了“竊聽到的電話談話”。調查團說自己調查了竊聽到的“大約15萬次”電話談話,但在記者會上,調查團只公布了很少的一部分文字記錄和錄音。特別是其中有一份電話交談的內容據稱是,交談雙方討論說需要導彈系統,以及確認烏克蘭民間武裝已經得到了一個導彈系統。
報道指出,雖然調查團提供了這些電話的日期,但在交談中說話的到底是什么人還不清楚,這些數據都是什么人提供的也不清楚。調查團宣稱已經對這些證據的真實性分別進行了核實,但這個核實過程俄羅斯沒有參加。
計算機模擬與視頻證據
“今日俄羅斯”的報道繼續分析指出,調查團雖然強調稱自己能夠追蹤俄羅斯“山毛櫸”地空導彈系統的“大量路徑”,但卻僅提供了該系統的少量視頻和圖片,并宣稱這些視頻和圖片中的地點都在烏克蘭。
報道認為,雖然調查團展示了載有“山毛櫸”地空導彈系統的輕型裝載機的路徑,但該路徑的主要證據不是用真實圖像呈現的,而僅僅是用計算機模擬生成的。該證據顯示,山毛櫸地空導彈的所謂路徑穿過了烏克蘭東部地區,之后徑直到達了發射地點。
雷達數據和衛星圖像
對調查團來說,關鍵任務之一就是確定“山毛櫸”(BUK)地空導彈的發射地點。報告中引用的數據是美國提供的,聲稱顯示出了MH17班機是由一顆山毛櫸地空導彈擊落的,該導彈“從斯涅日諾耶村(Snezhnoye)南部約6公里的地方發射”。但在報告中沒有附上圖像。
9月26日,俄羅斯對調查團的言論提出質疑,公布了俄羅斯境內一處雷達的原始數據,該數據顯示在烏克蘭民間武裝控制地區沒有物體接近MH17班機。俄羅斯還呼吁烏克蘭政府公布雷達數據,俄國防部多次指出該數據仍未公布。
導彈類型與飛行軌道
9月28日,國際調查團重申不能確定擊落MH17班機的導彈的具體類型,只能確定是一枚9M38系列的“山毛櫸”導彈。
然而,俄羅斯的國有軍工企業金剛石•安泰公司(Almaz-Antey)說,自己可以清楚地識別出該導彈是否是9M38型山毛櫸導彈的一種。在去年實驗過后,9M38型山毛櫸導彈早就在俄羅斯退役了。但這種觀點在最新的調查團報告中沒有體現。
“今日俄羅斯”報道指出,早前,金剛石•安泰公司向調查團提交了山毛櫸地空導彈特性的“絕密”數據,對調查團的報告提出了進一步的質疑。但調查團選擇了研究一種“相似的”美國導彈來進行模擬,金剛石•安泰公司表示這與俄羅斯的山毛櫸地空導彈有相當大的差別,包括在潛在飛行路徑上的差別。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