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與往常訪華廣受稱贊不同,加布里爾此訪遭到中德媒體不約而同地“潑冷水”,“德國之聲”稱此訪“陰云密布”,《環球時報》還發表“別搞來者不善”的社評來提醒加布里爾。原因眾所周知,加布里爾主管的經濟部一周內先是叫停三安光電對德照明巨頭“歐司朗”子公司“朗德萬斯”的收購,后又撤回福建宏芯基金收購芯片制造商“愛思強”的許可。其本人亦在《世界報》撰文,呼吁“以強硬姿態對待中企”。一時間,外界紛紛議論,中德經貿關系為何遭遇寒流?
坦率講,在經歷幾年高速增長后,中德經貿關系進一步發展遇到一些瓶頸。2015年,以美元計價,中德雙邊貿易額同比下降13.2%,中國由德第三大貿易伙伴下滑至第四。前些年,正是德國企業“太陽能世界”(Solarworld)最先提出對中國光伏企業的反傾銷申請,引爆中歐光伏產業之爭,近年德國又不斷指責中國鋼鐵產能過剩,干擾市場秩序。
筆者認為,出現上述問題的根本原因,在于中德兩國競爭力的此消彼長。人們常說,中德經貿“互補性”強,德國技術領先,中國則擁有市場。但近年來,中國產業不斷升級,在不少領域對成為德企對手,引起德國警惕和擔憂。去年,“德鐵”集團來中國采購列車,令其長期供應商西門子頗為難堪。在德方看來,中國企業開展對德合作,很大程度上是為獲取關鍵技術,占領世界市場,其貿易保護主義傾向上升也就不難理解。
不僅是德國,其他西方國家同樣擔憂中國實力上升。在收購愛思強的案例中,德國政府實際上是收到了美國情報機構提供的信息,稱“相關技術可能用于軍事甚至核能領域”,德國才緊急叫停。但實際上,就連德國人自己也并不相信這是主要原因,《明鏡周刊》就直言不諱地指出,美國的“維易科”(Veeco)和“科瑞”(Cree)同樣是知名芯片制造商,美國的舉動“目的在于阻止來自中國的競爭對手”,德美政府在此問題上“一拍即合”。
在西方國家中,“中國威脅論”至今仍有廣泛市場。歐盟國家相比美國對中國的接受度總體而言高一些,但不信任感并沒有消除。德國外交部發布的戰略報告就將中國定位為“挑戰者”,主張防范和應對來自中國的競爭。也正因此,不少德國政治家都呼吁,要“保護那些對德國和歐洲具有戰略意義的企業及其技術”。
近兩年全球經濟增速下滑,德國經濟雖在歐盟內屬“優等生”,但總體也僅能維持2%以下的低速增長。德國是外向型經濟體,大規模拓展外部市場是維持增長的重要手段。因此,德國政府近年來不斷要求中國擴大市場開放度,默克爾總理每次訪華都呼吁中國取消“強制技術轉讓”、“外資股比限制”,向德企開放高科技、金融、電信等領域,給予德企“國民待遇”等等,認為德企在華受到歧視。近期集中叫停中企收購,或許也是在向中方發出信號,促使中方進一步開放市場。
德國明年即將舉行聯邦議會選舉,當前主要黨派領導人紛紛蓄勢待發,為本黨爭奪選票。在這樣的大背景下,政策不可避免將會內傾,照顧本國利益自然更容易贏得民眾支持。我們無法確定加布里爾是否有相關考慮,但貿易保護主義無論如何并不可取,最終也將傷害自身經濟。一方面,中國在德大多數投資為德國經濟帶來好處,不宜因懼怕競爭而放棄合作,而且中國工業化水平距德國還有很大差距,中國對德投資存量還很有限,“買斷德國”并不是事實。另一方面,隨著改革開放不斷深入,中國市場化進程不斷加快,給予外資的活動空間日益拓寬,但受發展水平、市場化程度不同限制,經貿活動很難絕對“對等”,以此為由為雙邊合作人為制造障礙實為下策。希望德國政府能正視雙邊經貿關系面臨的新挑戰,加強溝通協調,相向而行,竭力避免“貿易戰”,而非相反,這樣才能推動中德經貿關系繼續平穩發展。(李超)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