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仔細一看,還真是毛骨悚然。”在公民館的一角,展示著高約150厘米的觀音像,參觀者們若無其事地觀看后坦誠了他們的感想。據負責管理的町教育委員會透露,最近有很多縣外的團體游客到此參觀。
這座觀音像出自板倉町飯野的稻村米治之手,在1975年耗費約5年創作完成。當時的稻村供職于鐵路公司,在幫助孩子采集昆蟲制作標本時,突然想到可以將昆蟲做成立體的人偶。
而決定制作千手觀音像,則是源于稻村覺得鍬形蟲的雙鉗與觀音的手指形狀頗為相似。“制作成佛像的形狀留存下來,也可以作為一種昆蟲的供奉吧。”因此,稻村以唐招提寺金堂(奈良)的千手觀音立像為模型開始創作。
昆蟲易于捕捉的季節,是從初夏至盂蘭盆節后的2、3個月間。稻村在這段時期集中捕獲,并使用防腐劑防止昆蟲腐壞。為了不使觀音像受到損傷,稻村慎重保管,并選在無法捕獲昆蟲的冬季開始組裝觀音像。有時甚至因潛心于制作而忘記吃飯。據悉,共有2萬只以上昆蟲被用于創作。
稻村涉及過的作品種類眾多,而千手觀音像則為其封山之作。由于當時已竭盡全力,此后稻村的創作欲望也隨之消失殆盡。據了解,附近的環境也因逐漸的都市化,并不能像從前那樣能夠捕捉到昆蟲。
稻村通過作品與更多人接觸過交流,他說:“我非常感謝能有那么多人看到我的作品。到了這個年紀,想好好珍惜每一次相遇。”(馬麗)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