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 “到了部隊要聽領導的話,學好本領,不要辜負家人的希望。”9月15日,在劍河縣南哨鎮章漢村,當看著自己的孫兒換上嶄新的軍裝即將登車出發時,胡須花白,年過八旬的馮代魁老人和孫子緊緊擁抱在一起不停地告誡孫子。
馮佳慶的爺爺馮代魁,現年84歲,1951年1月參軍入伍, 1951年6月跨過鴨綠江赴朝參加抗美援朝戰爭。提起當年那段抗戰經歷,老人很感慨,“能夠活下來真不容易”。老人在部隊是號兵,號員是在戰爭年代屬于部隊通信兵序列的其中之一,在朝鮮戰爭期間,因常時間吹沖鋒號致身體不適,1952年從朝鮮戰場轉移至鴨綠江邊防后方醫院工作,1957年退出現役。
好家風成就“軍人世家”好風采。馮代魁是馮家第一個當兵的人。作為馮家長輩,當問及為什么把兒孫們都送去當兵時,馮老樸實地說道:“沒有國就沒有家,沒有國家的穩定就沒有人民的幸福,我這輩子最大的心愿,就是讓我的子孫都能在部隊里為國家作貢獻。”
父親馮遷進,1974年12月出生,1993年12月參軍到原成都軍區14集團軍服役,服役期間先后當任炮手、瞄準手、炮班班長,當年兩均評為優秀士兵。和父親相比,馮遷進在部隊的時間比較短,僅有2年的時間。談到去當兵有什么收獲,馮遷進說:“我在部隊的時間并不長,但是我覺得那段經歷非常珍貴,我不僅能夠讓人學到很多做人的道理,而且還可以學到一些技能,尤其是培養起來的那段戰友情,是我這輩子最寶貴的財富。”
正是在這種家庭氛圍的影響下,今年中專畢業的馮佳慶積極報名應征,并順利地通過了體檢和政治考核被批準入伍。馮佳慶說,他的父親和祖父都曾在部隊的大熔爐里接受過鍛煉,自己也從小就受到部隊文化的熏陶,當兵可以為祖國效力,我從小就立志像爺爺和爸爸一樣去當兵,現在總算如愿以償了。
一家三代人接續從軍入伍,從軍報國最光榮。馮代魁一家三代人接力參軍報國的故事在劍河當地已是家喻戶曉,成為激勵廣大適齡青年參軍報國的榜樣。(余慶長 李志華)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