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公共場合漫無目的地或大聲喧嘩、大聲尖叫,都是相當常見的場面。這種行為快令我發瘋了。
“沒關系,他們還小”“孩子就這樣”——這是我從父母、包括我的朋友那里得到的標準答案,事實上,我的朋友也控制不了他們自己的“熊孩子”。
幾年前,我曾看到一個小男孩在一家餐館里撞上一名女服務員,然后被澆了一身的紅豆冰沙。幸運的是,服務員手里沒拿什么滾燙的東西。小家伙哭了,但我看到掉在他頭上的果凍和其他食物卻忍不住笑了。
我不愿因這些孩子的莽撞行為去指責他們,相反,我想指責他們的父母,因為我知道孩子們有時無法判斷對錯,他們應該得到正確的引導。
文章提到最近在中國發生的兩件孩子“淘氣”引發的糾紛。在互聯網上,中國人對這些孩子令人討厭的行為和成年人過激的反應意見不一。一些人譴責這些成年人粗暴的行為,指出兒童很容易受到重傷甚至有生命危險。
一名網友寫道:“給孩子們一個機會,和他們的老師或父母交流而不是懲罰他們自己。”
但也有很多人認為,如果一些特別調皮的孩子想學習如何表現得更好,大人就應該給他們上一課,或者予相應的懲罰。
一些網友也分享了他們遇到“熊孩子”的遭遇:
一位網友寫道:“他們把點燃的練習本通過窗戶扔到了我身邊。”
另一位網友說,一個孩子用剛剛吃完烤香腸的棍子捅他妻子的屁股。
有些人指責“熊孩子”的父母不好好教育孩子,或者找錯了重點——現在的家長更關心的是孩子們的學習成績而不是他們的性格特征。
微博上的一條帖子寫道,學校與其與孩子們交談,不如和他們的父母們談談。畢竟,家庭教育更為重要。
漫畫:如此庇護。 “熊孩子”并非只是“調皮搗蛋”那么簡單,他們對公共秩序、他人財產,甚至生命安全的威脅一點不容小覷,管理好“熊孩子”成為社會新課題。新華社發 朱慧卿 作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