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天柱縣邦洞街道賴洞村西岸農莊涼風習習,江水涼涼,游客如梭。頗具侗家風情的5個獨立包房客滿為患,能容納50余人的宴會大廳游客滿座,江邊沙灘上的12個燒烤棚人頭攢動,沿江50米長的沙灘上擺滿了各式車輛,笑容可掬的農莊主人諶孫富送走了一撥又一撥的客人。
賴洞村是一個侗家村子。天柱至省會貴陽的312省道穿境而過。江水滔滔的鑒江河經賴洞村流入天柱縣城匯入清水江。村寨周圍,綠樹成蔭;鑒江兩岸,鳥語花香;賴洞村森林覆蓋率達66%,涼爽宜人。
“我就是看準了村子里的這條江和綠色的植被,才決心建立賴洞西岸農莊的。”賴洞村黨員諶孫剛說,考慮到村里還有不少的貧困戶,為了帶動村民一起脫貧,2018年10月,他和他哥哥諶孫富一起,依托村里豐富的水資源、茂密的森林和便利的交通,投資60萬元,流轉土地20畝,建起了別具一格的侗家風情農莊。2019年4月開始營業,每天接待游客100多人,解決當地村民就業6人,人均月增收1800元;每月營業額8萬多元,為當地10多戶貧困戶的雞、鴨、蔬菜找到了銷路,戶均月增收2000多元。
在甕洞鎮聚溪村黃柏養魚場,幾十個釣魚愛好者端坐釣魚臺,享受著大魚上釣的樂趣。有的釣得幾十斤魚滿載而歸,有的釣得魚后在魚場里享受烹魚之樂,有的釣得魚后魚舍不得吃就自己宰殺魚場里的洋鴨享受“全鴨宴”,還有的釣得魚后大快朵頤享受魚之美味雞之清香。夜幕降臨,釣魚愛好者才依依不舍地返家而歸。
黃柏養魚場是聚溪村主任楊煥騰等借助青山綠水建起的一家農業企業。該場成立于2014年10月,建有壩高12米、長36米的水庫40畝,建有觀光長廊1座、釣魚臺200米、觀光亭10個、50米吊橋1座、燒烤基地1個、辦公樓1幢。養殖場年產草魚、鯖魚、白鯰、鱸魚等2萬多斤,飼養洋鴨70多只,年產值21萬多元;休閑垂釣、燒烤年收入13萬多元。共計年收入34萬多元。場里利益聯結貧困戶59戶108人,戶均分紅600元。壯大村集體經濟5900多元。
“以前村里的山都是光禿禿的,溪水也經常斷流,導致田土拋荒。隨著退耕還林、天然林保護等政策的實施,山綠了,水長流了。”聚溪村村主任楊煥騰說,他們依山傍水,流轉村民的荒地、荒田,建成養魚場。養魚場成了助推聚溪村打贏脫貧攻堅戰的經營主體,也成了助力聚溪村建設美麗鄉村的重要載體之一。
近年來,天柱大力實施“生態立縣、旅游活縣”戰略,采取“公司+合作社+農戶”的模式,依托林業資源、壩區資源、江河資源,引導和支持社會資本參與重點景區、重點旅游村寨項目建設,引導社會資本投資農家樂、客棧等行業,引導當地群眾開辦農家樂、發展民宿客棧,著力推進“農(林)文旅”融合發展,幫助貧困戶增收脫貧。涌現出了渡馬鎮甘溪“中國功夫+瀑布”、高釀鎮春花村“古樹+清流”、鳳城街道巴洲“山泉+泡澡”等火爆景點和旅游企業。截止目前,全縣有農家樂、旅游山莊等181家,帶動就業3850人次。2019年上半年天柱鄉村旅游達112萬多人次,旅游收入達9億多元。
“金鳳山、三門塘、鳳園、三十里水景長廊等項目及旅游基礎設施建設正在積極推進,旅游管理人才正在培養,‘邦洞溫泉’項目正在實施。”天柱縣委書記陸再義說,依托青山綠水資源優勢,渡馬、鳳城、白市、藍田、社學等農業體驗游發展如火如荼,坌處、遠口、甕洞等水上休閑游發展蒸蒸日上,邦洞、高釀、石洞等康養休閑風靡云蒸……天柱青山冒“銀”、流水淌“金”的全域旅游如日中天。旅游扶貧不僅助推著天柱2019年脫貧攻堅“整縣摘帽”,而且為將后天柱的鄉村振興戰略打下堅實的基礎。(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記者 王遠柏)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